新浪旅游

华山景点介绍

新浪旅游

关注

华山北峰

北峰海拔1614.7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2 华山西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 

3 华山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在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于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称其铁瓦殿的。松桧峰周围许多景观,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4 华山东

东峰海拔2096.2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东峰由一主三仆四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称华山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人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亦作为华山主峰单独存在。

东峰顶生满巨桧乔松,浓荫蔽日,环境非常清幽。游人自松林间穿行,上有绿荫,如伞如盖,耳畔阵阵松涛,如吟如咏,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明书画家王履在《东峰记》中谈他的体会说:高大的桧松荫蔽峰顶,树下石径清爽幽静,风穿林间,松涛涌动更添一段音乐般的韵致,其节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多么美妙啊。

东峰有景观数十余处,位于东石楼峰侧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象一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朝阳台北有杨公塔,与西峰杨公塔遥遥相望,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所题“万象森罗”四字。此外,东峰还有青龙潭、甘露池、三茅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遗憾的是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废,现仅存遗址。八十年代后,东峰部分景观逐步得以修复。险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毁于火患的八景宫旧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栋两层木石楼阁一座,现为东峰宾馆。

5 华山中峰

中峰海拔2042.5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今人将它列为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史志记述,秦穆公女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一夜在梦中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由于厌倦宫廷生活,双方乘龙跨凤来到华山。 

中峰多数景观都与萧史弄玉的故事有关。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盘等。玉女祠建在峰头,传说当年秦穆公追寻女儿来到华山,一无所获,绝望只好建祠纪念。祠内原供有玉女石像一尊,另有龙床及凤冠霞帔等物,后全毁于天灾人祸。今祠为后人重建,玉女塑像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庄清丽,古朴严谨。

6 华山第一天险——长空栈道

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栈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长空栈道是华山险道中险中之险。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记述传世。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太华山记》记述:“出南天门向西就是栈道,栈虽有铜柱铁索拦护,然阔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尽头。下折为井,高约三丈,旁出复为栈……”

《说铃》也有记述说:“长空栈在半壁,广八寸,长十丈余,背空虚行。”吴同春《太华双游记》把栈道的体态记述得更为形象:“垂双索下坠,行则面壁,臂缘索,足横移,踵常落板外……” 解放后,华阴县人民政府多次整修加固,尽换木石桩为铁桩,换木椽为方木并定时更新,以保游人安全。

7 太华咽喉——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步行登华山的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山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两边铁链垂直下垂,状如刀刻锯截。坡度为70°。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时上视,一线天开,形如青蛙在跳,又如粘壁之鼯。下比上时更险,如临深井,心惊目眩。故而常有人下来时倒退而行,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国民党残匪韩子佩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企图固守华山,人民解放军八勇士却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

8 危崖见棱角——百尺峡

“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步行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仍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故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9 苍龙岭

苍龙岭是指救苦台南、五云峰下的一条刃形山脊,属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因岭呈苍黑色,势若游龙而得名。岭西临青柯坪深涧,东临飞鱼岭峡谷,长约百余米,宽不足三尺,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摇,如置云端,惊险非常。因此便产生了唐韩愈在此畏险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苍龙岭上端“韩退之投书处”的胜迹。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抬下山。此后,又因这个传说引发了几则趣闻。隋唐以前,苍龙岭既无阶又无栏,《水经注》里记述,行人走到这个地方,要在岭口的庙中向神祷告,求神赐云,使两侧云与岭平,以便人望不见岭两边的深渊。尽管如此,行人还不敢站着行走,而是骑在岭上,一寸寸往前移动,因此,人称又称苍龙岭为搦岭。直到唐末,岭脊两侧始设石栏矮墙,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窝。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10 五岳第一庙——西岳庙

西岳庙在华阴市城东五里处,为历代帝王祭华山神的地方。庙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初年(前134-132),原址在罗夫河东、桥营村南,名集灵宫。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至北魏兴光初年(454)逐步迁于今址。明代始称“西岳庙”遂成定制,沿用至今。

西岳庙建筑始于东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由于它自创建开始,就是皇帝或专员祭祀华山神的专用场所,加上历代统汉者多借神自重,他们都以祭岳神来表明自已的统治承天受命,故形成了庙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庙占地面积约119880平方米,为五岳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故有五岳第一庙之称。建筑形式为外城内廓、中轴对称,其规格仅次于皇宫坛庙的二级祭祀建筑。它的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实是北京故宫的缩影。虽然伴随历史变迁,几经人为、兵燹及自然灾害的破坏、现仍保存有金城门、棂星门、石牌楼、牌坊、灏灵殿、碑楼、御书房等古建筑多处以及各类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碑碣五十余通。

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神白帝少昊。从整体布局而言,西岳庙建筑群坐北向南,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分为六个空间,相互衬托,协调对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九八六年六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玉泉院

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也就是1049--1051年,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有现在这个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得名,后改名玉泉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000多年来,这里曾会聚许多名人高道,讲学修炼,象明、清顾炎武、王宏撰等,也留下一些碑石题刻。玉泉院内有近代冯玉祥将军的题字:“破除迷信”、“水利救民”。经过百狮台,就来到了玉泉院的主体建筑区,风格采用江南园林式建筑,以水池为中心,周围配上亭台楼阁,给人以小见大的印象,现存主要建筑:无忧亭、七十二窗、全真七子殿、大殿、通天亭等。 

玉泉院的主体建筑部分--大殿,分前殿和后殿两大部分,前殿供奉的是道教华山派的创始人——郝大通,殿外立了许多碑,有历代名人歌颂华山诗碑,华山全图碑和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门楣上“古松万年”为光绪皇帝所题。在这部分,是道师们每到道教节日,做道场和庆祝的地方,后殿供奉陈抟的坐像,门楣两边有两幅画,左面一幅是赵匡胤与陈抟下棋赌华山画面,位置在华山东峰,左面是五龙驾陈抟来华山,这幅画告诉大家,陈抟是怎么到华山的。 

从“通天亭”出玉泉院,“自古华山一条路”就从大家脚下开始沿伸,全长25华里,共有9567个台阶,沿途各位可以看到迷人的风光山色,诱人的惊险神道。

12 华山仙峪

仙峪又名车箱谷,在华山峪西,与华山峪仅一岭之隔,传说古时黄初平、黄初起弟兄在此牧羊成仙,因而得名。

仙峪深五十余里,峪道窄狭清幽,山路崎岖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险峻,多处路段凿崖,加栈凌空通过。进峪五里处,有斜岭横阻,令人有谷尽路绝之感,然越岭横度,又平添柳暗花明的情趣。斜岭南,地势渐次开阔平缓,峪道两边花木繁茂,绿草如茵,溪水汇而成潭,如面面明镜,台田层层叠摞似条条绿毡,有山民聚集成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异桃花源仙境。仙峪人文、自然景观数十余处,见于史籍记载的神话传说更是美丽动人。斜岭尽头有车箱潭,《水府记》称“天下十八水府,华山车湘潭乃第七水府也”。斜岭东南为华山白羊峰,峰西侧崖下有羊公石室,传说是天下杨姓先祖避难的地方,羊公石室临近有石羊城,是黄初平牧羊成仙的地方。

仙峪不仅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而且矿产、药草等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铁、水晶石等。贵重药材有灵芝、何首乌等。一九九二年华山灵芝研究所采取灵芝菌种时,从仙峪采回一只高80公分,重8.1公斤的巨型灵芝,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誉为华山仙草中的又一奇观。

由于仙峪河水丰美,幽潭连珠,被视为华山天然浴场。每至盛夏,进峪避暑、度假的游人络绎不绝,寻幽探胜者更是摩肩接踵。由于仙峪无人工雕凿痕迹,自然景观秀丽熨贴,历代诗人和画家多入峪吟诗作画,唐诗人常建就有“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句,画家们称仙峪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也称它为华山脚下的“维纳斯”。

13. 华山十大险境

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华山之险可见一斑。华山有十大险境。 华山十大险境:长空栈道、鹞子翻身、云梯、苍龙岭、上天梯、老君犁沟、千尺幢、百尺峡、大上方、北斗坪。

14. 天下第一洞房

华山是爱情山,“洞房”一词就源于华山西峰。相传春秋时期在华山修行的吹箫人萧史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就是在华山西峰凿洞成婚,“洞房”一词由此诞生。多少年来,一对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一双双初次相识的恋人,携手并肩,登顶华山,汲西峰洞房瑞气,沐东峰朝阳祥光,恩恩爱爱漫步人生幸福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沐浴圣洁的月光,怀着美好的愿望,夜攀英雄通道,朝观东峰日出,强健体魄,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演绎爱情。今年以来,华山景区投入百万元巨资,把华山英雄道又变成了一个不夜通道,各种灯光连接成一道夜间彩虹。夜游华山、朝观日出成为广大海内外游客的一种乐趣和向往。美丽的华山,不仅是一个24小时对游客开放的景区,而且是一个更安全、更富有浪漫色彩的伊甸园。

15. 华山七坪

华山七坪:桃林坪、莎萝坪、青柯坪、北斗坪、莲花坪、细辛坪、聚仙坪。 

1、桃林坪:从华山峪五里关前行百余步,有一平地名桃林坪。阳春三月,桃花盛开,遍布崖壑。四周山坡,鸟语花香,极富有诗情画意,不少诗人都在此抒发情感。顾端木诗中赞五里关“中有桃林坪,不异桃花源”。颜光敏也曾描绘过这一佳境:“绝巘泌奇芳,春深见红萼。天风万里吹,不向人间落。”

2、莎萝坪:又名洞天坪,在华山峪石门上一公里处,因坪上栽植莎萝树而得名。莎萝树即菩提树,是从印度引进的树种,相传昔时坪上那株为陈抟老祖亲手所植。清时树叶茂盛,树干两人合抱般粗大,白花绿萼,叶片的形状好像人的手掌,可惜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洪水暴发,树及莎萝坪所有建筑全毁于水患,后重修莎萝园,回廊曲径,小桥流水,景观优美。 

莎萝坪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坪四周山峰奇石景观较多。向东望,可观赏白云峰腰桃石和金龟戏玉蟾;西北望是栩栩如生的灵芝石;东北望,有悬空而构的混元庵、小上方;向南望,华山三峰雄伟挺拔,拴马桩一枝独秀。

3、青柯坪:在华山峪道的尽处,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林草茂盛。庙宇古朴,浮苍点黛,种有古树而取名为青柯坪。这里景观琳琅满目,绮丽壮观,《青柯坪》诗云:“四望群峰绕,千盘一路同。岩居皆羽客,悬度总仙宫。权影摇深壑,泉声落半空。登临聊驻足,履齿欲临风。”这里原有三组建筑群,即东道院(又名九天宫)、西道院(又名紫云宫)和青柯馆。坪东崖壁古洞较多,有名的有梅花洞、雪花洞、白衣洞等。

4、北斗坪:在青柯坪西山上,为一山间坪地。由通仙观遗址处西上六七里就可到达。李榕《华岳志》载:“青柯坪西,有峰插天,名北斗坪,盖毛女拜斗得仙之处。”坪约数亩,地势平坦,可耕可居。古时华山峪至主峰路未开通前,游人多登坪观赏华山主峰全景,民间有“朝北斗望华岳”之说。 

北斗坪苍松参天,青竹挺翠,初入有石券门,称总天一门。旧时门前石牌楼,铁狮一对,分立两侧,狮高数尺,生动逼真,今移至东道院。过门行数步,可见两山环抱,风景宜人,一石坊,额书“紫宸驻跸”,意为这里是紫微星官居住的地方。进石坊为竹园,上达山门,门内有龙井,其水澄澈甘甜。古时井畔有庙宇三间,供太上老君,现已废弃年久。庙四周有紫微洞、三元洞、斗姥洞、开山洞、金天洞、祖师洞等十余处,以紫微洞面积最大,称华山第一洞。坪上北峰巅有巨石,石顶平坦,人称拜斗台,相传是毛女玉姜和清时道士王常月等朝拜北斗的地方。东崖有巨石,形如卧虎,人称卧虎石。

北斗坪植被良好,林木繁茂,浓荫蔽日。每逢深秋,满山红叶喷薄灿烂,如火如炽,蜿蜒小径,落叶似毡,铺彩叠锦,是观赏华山秋景的理想去处。

5、莲花坪:在镇岳宫东北,坪地广阔,幽雅可人,松林茂密,坪侧泉水叮咚。据传,昔时坪上有莲池数亩,每待荷花盛开,浓碧鲜红,炫人眼目,故名。据王德臣《登莲花峰记》云,坪上原有铁舟一只,大凡为采莲所用,因年代久远,触之即碎。今莲池、铁舟俱不存,然巨松齐天,浓荫蔽日,奇花异草,莫可名状。沿穿坪小径,可伴随二十八宿潭一路欢歌,如携琴击筑,置身音乐世界。

6 、细辛坪:在莲花坪东南,又名洗心坪、少辛坪,为三峰交汇处一块阴湿坪地。李榕《华岳志》载:“在宗土祠西南,莲花坪东南,方圆三四亩,尽是细辛”。细辛,中药名,喜生于山中阴地。据传华山细辛为药中佳品,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记述:“细辛,服之令人身体生香,闻及百步。古记所称,草似帛似布,令人所称西岳布帛是也”。《尔雅》、《雍胜略》等史籍都有关于华山细辛的记述。

7 、聚仙坪:聚仙坪位于华山落雁峰东壁,举头仰望可见南峰绝顶,俯首低视可望紫气台,这里南为三公、三凤两山,西面是峭壁如削的万丈深渊,黄神谷、张仙峪两峪的尽头就相交于此,是华山诸脉聚集之顶。想传聚仙坪是上古轩辕黄帝聚会群仙之所,因有“飞燕衔表”的圣景而著称于世。每逢暮春,以至仲夏,常有香客站于聚仙坪上,求神祈福,向西南山谷抛撒黄表。黄表飞飞扬扬,久久不落,便有飞燕而来,衔之而去。更有妙者,黄表抛出不落反升于坪台,飘忽远去,时有紫燕追逐奇观。燕为古之玄鸟,乃祥瑞之禽,又是华岳大帝少昊的神使,有通仙之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