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湖北美食:靠水吃水 一啖古今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武汉人把吃早餐喊为“过早”,许多武汉人早上见面,开口就问“您家好,过早”?有点类似北京胡同儿里的居民见面互相招呼一声:“您吃了吗”?曾有一首叫做《汉口竹子枝词》的诗是专门描写武汉人过早的情形的: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吞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渗元子滚鸡汤。后两句白描般把武汉的特色小食举列出来,看似少了点斯文雅致,但是想到诗人当初构思时大概也已经口水涟涟,哪里还顾得上斟词酌句,怕是扔了笔就奔出门去觅食了吧。

鄂菜对工艺和造型非常讲究

过早,美食的一日之计  

Breakfast Makes the Day

如果你是乘着朝至的火车来武汉,当火车在晨曦中轰轰穿行在武汉长江大桥铁轨道上时,翻腾的江水会卷起江边一条古巷内的阵阵芝麻香、浓浓鲜鱼味、声声面窝脆响,传递到你的周围,这条古巷就是闻名全国的“汉味早点第一巷”——户部巷。

不可不提的热干面不可不提的热干面

熟悉武汉饮食的人大概都知道,热干面是武汉过早的传统小吃之一。每天早上在武汉三镇大街小巷的过早摊点上,许多人索性端着瓷碗就蹲在路边吃起来,扑鼻而来的芝麻酱香,在两条街外就能闻到,循着味道就能找过来。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制作时先将面条煮个八九分熟,然后捞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佐料拌匀。香气扑鼻,耐嚼有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上有个卖汤面凉粉的李包,有天收摊时面还没有卖光,他担心面条发馊变质,就捞起来晾在案上,一不小心又撞倒油壶。穷人家见不得浪费,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隔天早上把这些浸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一烫,加点佐料,竟出人意料得好吃,引得路人争相购食。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一碗热干面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诞生了。

现在,你在户部巷里能品尝到各种武汉小吃,比如热干面、豆皮、欢喜坨、桂花糊米酒、面窝,和被誉为“武汉一绝”的鲜鱼糊汤粉泡馓子,它是武汉人的羊肉泡馍,其传统意义、历史内涵,丝毫不逊于后者。一碗飘着鲜美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扑面而来的是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气息和味道。糊汤粉的“粉”就是普通的圆米粉,它的独特就在于这“糊汤”上。最初的“糊汤”可不像现在是用鲜鲫鱼甚至鲜鳝鱼熬的汤,那时用的鱼都是傍晚到菜市场的水产摊子上收集来的卖不出去的烂鱼、鱼杂、鱼头,经过彻夜熬煮,鱼熬得骨化肉碎,为了除去腥臭味,更加入大量胡椒。糊汤粉的拥趸多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的苦力,冬天的早晨,吃上一碗带点荤腥的、热乎乎、辣乎乎、又能顶饱的稠稠的糊汤粉,也算是一种享受。不知哪天哪位吃客没吃饱又有几分闲钱,在隔壁摊上买了一根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掰成一截截泡在剩下的糊汤里,于是,极具武汉码头文化特色的糊汤粉配油条竟慢慢成了认同度极高的美食组合。

过去糊汤粉只有在秋冬季才能吃到,若天气太过炎热的话,到晚上收摊时鱼就全腐了,完全不能吃了。在改良食材以后,今天你在任何季节都能在户部巷的徐嫂鲜鱼糊汤粉铺叫上一碗鲜美热辣的鱼糊粉,搭配店门口松脆的馓子边吃边逛。若嫌馓子太脆不够酥软,往前走几步,一个大油锅里正漂着一个个边厚中空、炸得金黄的圆形米饼。这种中间有一个小洞的面点叫做“面窝”,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

玲珑剔透的珍珠丸子玲珑剔透的珍珠丸子

靠水吃水  

Living on Waters

湖北是“千湖之省”,奔腾穿行的江河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为满足当地人的口福不遗余力地做着贡献,而湖北人也执着地在丰富的水产中寻找着那种水灵灵的美食享受。

武昌鱼是湖北有名的特产,它产自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而鄂州古名武昌,所以鱼名和今日的武昌没有什么关系。武昌鱼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腴,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堪称淡水鱼中的珍味佳肴。

长大后离乡背井的一群湖北伢们在一起聊天,不知是谁说“好想啃一口鸭脖子啊”,一句话就能勾起大家在武汉度夏时有鸭脖子陪伴的美好记忆。鸭脖子绝对算得上是武汉人对中华美食的新贡献。这种本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食材,经过武汉人用辣椒、八角等几十种调料烹煮,再剁成一节节刚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转动的大小,扔进嘴里,居然造就出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美味。鸭脖子不同于鸭肫、鸭肝可一口而尽,吃鸭脖子的乐趣在于细啃细嚼,吃到最后时嘶溜一声将骨髓吸出。吃的过程从容缓慢,美味的获得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这也让吃鸭脖子变成了一件乐趣十足的好玩儿的事儿。

糯而清香的粉蒸肉

湖北是九省通衢之地,从吃的口味上讲也是博采众长。鸭脖子是湖北的一种地道小吃,但湖北菜原本是有辣无麻的,所以其灵感应是脱胎于四川的麻辣兔头。按老一辈人的说法,鸭颈是活肉,鸭子整天寻吃觅食,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性,所以味道也格外好。正宗的鸭脖子要麻、辣、鲜、咸诸味俱全,且味香入骨,“表里如一”。天气炎热的夏天,太阳背过去后,吹着爽爽江风,要一盘鸭脖子,再来一盘毛豆。喝一口沁凉的啤酒,开始仔细钻营鸭脖子上最细微末节的好滋味,支支吾吾地和同样忙碌的伙伴聊两句天,岂不是盛夏里最过瘾、最快活的事儿。

湖北人特别爱喝汤,“三天不喝汤,心里就发慌”。这个汤那个汤,都不如用砂吊子煨的排骨莲藕汤深入人心。话说一位浙江人与一位武汉人做邻居,都买回猪排骨,浙江人做了糖醋排骨吃,说,糖醋排骨的味道鲜美得不得了。而武汉人则说: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我们武汉人既闻了香又喝了汤,几(多么)划得来!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却看得出湖北人对排骨莲藕汤的情有独钟。

鸭脖是湖北人最热辣的美味馈赠之一

一啖古今   

Tradition to Fashion

在如今的中国地图上是找不到“沔阳”这个行政区划的,拥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沔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仙桃市。现如今,人们只有在品味沔阳三蒸的时候,才能复忆起这个字形略显生僻的地名——那个守候于长江、汉水中间的蒸菜和花鼓戏之都。

在外地吃沔阳三蒸,常见的有咸鱼、腊肉和腊鸭合蒸,若将这三样视为“沔阳三蒸”就错了。此“三”的意思,乃为无限。用道家话来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换句话说,任何食物都可以放进蒸屉里去蒸。现在想想,这菜名就能给人一种海纳百川般的气度。

每一道有历史的菜肴都有一个大同小异的诞生传说,说是杜撰也好,附会也罢,这些传说久而久之地就演变成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更因其沉甸甸的历史感而令人起敬。据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的夫人罗娘娘是个体恤士兵的人,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道鲜美,汤汁与米饭更融合出一种独具小康气息的香味。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士兵们吃了这美味佳肴以后,精神倍觉抖擞,越发骁勇善战了。不过在当地的饮食传统里,“蒸”作为一种最能保留食材原始味道的烹饪手法,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算算历史,沔阳蒸食也约有六百多年了,包容历史的食物一定要在当地品尝才能表达对其的敬意。最好的沔阳三蒸,存在于每个平民百姓家里的笼屉上。旧时沔阳是:“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老百姓用少许杂粮磨粉,拌鱼、菜、藕投箪而蒸,以此充饥。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食材加入到蒸菜的阵营,这道远近驰名的湖北传统名菜也日益壮大。

作为湖北荆州八大名肴之一的“鱼糕”,其历史更为源远流长。这道菜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的特色而被人称道。传说舜帝的妃子喜欢吃鱼而望鱼刺却步,善解人意的厨师就灵机一动,用鱼、肉、莲子粉等蒸成鱼糕,让妃子可以肆无忌惮地品尝鱼肉。妃子大喜,鱼糕因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起来。我想世间抱有与舜帝妃子同样困扰的人们一定不少,一道鱼糕让吃鱼变成了件容易又愉快的事儿,想不受欢迎也难。

如今鱼糕已经真真正正地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里。在荆州,一般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做鱼糕,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人剁馅的剁馅,生火的生火,抬锅的抬锅,一派喜气洋洋的忙碌景象。也只有这些历史悠长的美味佳肴在此时能显现出最具号召力的情感作用,牢牢地把大家维系在一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