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领馆 玩一场地图接力(图)
一条铁路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也可以催生出一座城市。1903年,历时5年的中东铁路完工通车。中东铁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大连、旅顺口,是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T”形动脉,而“T”形铁路的交汇点就选定在松花江及其支流阿什河入江口以西的三角地带,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
“哈尔滨”名称的来历有众多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中一说为满语“晒渔网的地方”。中东铁路修通后,松花江边壮观的渔网阵逐渐远离历史;哈尔滨变得忙碌起来,越来越多金发碧眼的欧洲侨民来到这片远东的土地繁衍生息,哈尔滨也逐渐成为欧洲通往远东的门户之城。
侨民越来越多,纷至沓来的是各国驻哈尔滨的领事馆。“前几年城市改造如火如荼,一些破旧建筑被清掉以后,每天经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些很沧桑、很华丽的老洋楼,后来一查,才知道是哈尔滨开埠之后的领事馆老楼。”杨晓松在哈尔滨经营一家户外店,他喜欢踩着自行车,在道里和南岗寻找这些领事馆的旧址。百年前的移民运动中,欧美30多个国家先后有20多万侨民侨居哈尔滨,开辟领事馆的国家多达20多个,“哈尔滨本地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这些老洋楼的来历了,虽然他们可能每天都和它们擦肩而过。”
一个世纪前,队伍庞大的欧美侨民在参与营建的哈尔滨城建运动中,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带到哈尔滨,风格多变的老领馆建筑就是最好的都会缩影。
杨晓松最感兴趣的是折衷主义,“这种建筑思潮流行的时候,刚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哈尔滨建城之初,所以很多建筑都采用了这种流行的建筑风格。”简单地说,折衷主义就是只要获得建筑美感,就可以不受风格的束缚,自由组合、拼凑出变化多样的建筑形式和装饰纹样。2008年,哈尔滨提出了“领事馆保护建筑游览线”的主题旅游规划,杨晓松则绘制了一幅《哈尔滨领事馆接力地图》,号召身边朋友完成这道需要实地考察之后才能完成的旅行问卷,几乎所有答案都能在保护建筑的铭牌上找到。想要深度游览哈尔滨?那就和杨晓松一样,踩着单车,在都市细碎角落里寻找哈尔滨老领馆的百年芳华吧。
哈尔滨领事馆接力地图
第一站 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旧址
吉林街52号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始建于1905年,此楼最大的看点是窗檐上方的动物雕像。
第二站 葡萄牙领事馆旧址
阿什河街39号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建于1912年,为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
第三站 德国领事馆旧址
花园街37号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设立于1909年8月21日,地点在道里区江沿街,后迁到阿什河街波波夫兄弟木材公司址(阿什河街与花园街交口处)。现为哈尔滨市花园小学图书馆。
第四站 日本总领事馆旧址
红军街108号 折衷主义风格
1925年8月落成,设计师为尤·彼·日丹诺夫,之前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驻地。
第五站 意大利领事馆旧址
南岗区健民街
曾为意大利人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宅邸,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由吉别洛·索科任领事,这里便成为最初领事馆所在地。
第六站 英国领事馆旧址
红军街69号 古典复兴式建筑风格
建于1919年,据说楼里的地下室可直通哈尔滨火车站,陌生人进入楼内就像进入迷宫,找到出口难上加难。
第七站 法国领事馆旧址
颐园街3号 新古典主义风格
南岗区颐园街的法国领事馆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富商的私人官邸。
第八站 俄国总领事馆旧址
红军街85号 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1907年,俄国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初址设在南岗区吉林街,后迁至红军街。
第九站 丹麦领事馆旧址
田地街91号 折衷主义风格
丹麦于1916年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后于1920年迁入该地址。
第十站 苏联总领事馆旧址
耀景街22号 俄罗斯建筑风格
1924年苏联与中华民国建交,在此设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主楼曾经做过中东铁路俱乐部的图书馆。
相关阅读:诗意哈尔滨 留在最北边的眷恋(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