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3000年,也未必读懂一个耶路撒冷

新浪旅游

关注

橄榄山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耶路撒冷的样子

“上帝若有十分美

有九分都留给了耶路撒冷

初见耶路撒冷

我的心被这样的场景所震撼

悠远而宁静的城池

仿佛从来没被伤害过

而我却涌出一股欲哭的心酸



老城的城墙围起一个3000年的故事

所罗门王、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

恍如隔世

远处,伊斯兰教金色的圆顶清真寺特别耀目

一墙之隔,是犹太人在哭墙前祷告

当年耶稣行刑的苦路就在不远处

耶路撒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宗教的冲突、文化的碰撞、历史的交融

强烈的、冲突的、对比的、传承的、也是和谐的

字字句句都镌刻于承载了无数风雨的城墙上

却,不容易读懂

到耶路撒冷看什么:

1。 看城墙



耶路撒冷3000年的历史,都写在城墙上。

从3000年前开始,作为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不断的被争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十字军、奥斯曼土耳其,一个又一个的大帝国都统治过这个弹丸之地;然而,这些“改朝换代”的方式,并不是把前朝的东西都“消灭”光,而是只是拆掉石头房子的顶部重新搭建起自己的王朝。

所以,在耶路撒冷,你看到的城墙一层层往上是不同时代的石头;最下面的可能是希腊时代的石头,上面是罗马的石头,再上面可能是拜占庭、十字军和奥斯曼土耳其。。。

光看城墙,就是历史,有多少时代,就有多少层不同的石头。。。这个非常有趣。

我们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用木头建造房子,所以改朝换代一把火就把前朝的痕迹烧得无影无踪了!


2。 看墓地

每一个圣城,似乎都是对死亡的迷恋。

朝圣者熙来攘往,渴望不死不灭的灵魂,而唯有死亡,才是这城市永恒的主人。


橄榄山的另外一个角度看过去,有点不寒而栗的是满眼的墓地。

众多圣迹、私家住宅、教堂,都建造在坟墓周围;而大卫墓圣母安眠堂圣墓教堂,这些安葬着宗教先知的墓地,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叩首膜拜。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文中这样写道:“这里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们只是在那里等待。”朝圣者为了“末日来临前的复活”做准备,希望死在这里,藏在圣殿山周围。

3。 看宗教和历史



像飞机飞过天际划出的优美线条,历史的印记划过耶路撒冷留下的线条叫“宗教”。

在这里,你会看到基督徒走过“十四站苦路”跪拜耶稣殉教后躺过的大石头;在不远处,是穿着黑长袍带着黑礼帽的犹太人在哭墙前亲吻、祈祷或饮泣;然后是前往圣殿山广场的阿克萨清真寺朝圣穆斯林人。

以色列博物馆收藏了史前至今各式各样的文物遗产,以及全球最多的圣经文物。

大屠杀纪念馆让人们了解犹太人那段苦难悲哀的历史。。。

4。 看传统犹太人

在耶路撒冷,吸引我们的还有那些穿黑袍子留胡子的传统犹太人。

犹太人分为“传统犹太人”和“世俗犹太人”。那些穿着黑袍留着小辫的传统犹太人容易辨认。然而因为犹太民族早在上千年前就散落在世界各地,他们有的与外族通婚,在外貌上丧失了传统犹太人的基本特征,但是以色列的《回归法》界定,犹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传为标准,凡是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都会被以色列承认为犹太人,有权移民以色列。

传统犹太人保留更多犹太教的传统,他们除了服饰保守以外,安息日绝对不会工作、只能吃一种叫KOSHER的食物;而世俗犹太人更加开放,在安息日可以工作,可以吃所有的食物,也没有太多传统犹太人的“规矩”,他们更喜欢像特拉维夫这样的比较西化和开放的城市。

墓地,是耶路撒冷对死的迷恋


锡安山上大卫墓



▲锡安山在橄榄山的对面。


“只要我们心中还藏着犹太人的灵魂,朝着东方的眼睛还注视着锡安山顶。两千年的希望,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锡安和耶路撒冷。”出自以色列国歌《希望》,可见锡安山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他们的大卫王之墓也躺在锡安山下。



▲历史的烽烟穿过锡安门,留下了古时候的射箭孔,也留下了无数子弹孔。

留下子弹孔的年份据说是1967年六日之战时留下的,那一年决定了耶路撒冷的归属;

那一年,我的父辈们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耶路撒冷老城中弹着竖琴的大卫塑像,他是一位杰出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人。。。

我第一次认识大卫是扑克牌中黑桃K;第二次见到的大卫,是米开朗基罗的裸体雕塑,保存在弗洛伦萨美术学院;第三次偶遇,就是在耶路撒冷了。



▲大卫王是犹太人心中是永远的王者,他斩杀哥利亚、打败非利士人,统一以色列,成为第一位以色列犹太国王。

大卫墓门口的“九叉烛台”象征光明。



▲不同于进入教堂或者清真寺需要摘帽,进入犹太圣地永远需要戴帽,进入大卫墓每位男士被要求带上一顶犹太小帽子,因为犹太教认为头顶不能对着上帝;传统犹太教在任何时候都分男女,大卫墓的觐见,也是男女各一边的。



▲大卫墓的石棺,墓室很小,里面有一个宽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这里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所,亲吻、祷告、默念,每天来此觐见的犹太教徒挤满了狭小的墓室。

锡安山另外两个值得造访的地方是:耶稣最后的晚餐地点和圣母安眠堂

圣墓教堂



耶稣背负着十字架,沿着苦路艰难前行,最后抵达这里。耶稣苦路的10站到最后一站第14站都在圣墓教堂,这里也是耶稣的坟墓所在地,基督教徒最圣神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基督教分离出来的各个派别,对圣墓教堂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



很有趣的事情是,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圣墓教堂的各个财产,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圣墓二楼窗户外的木梯子则是亚美尼亚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这一百多年就一直在那里,没人动过。



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在耶路撒冷,什么样的神奇都有可能。

哭泣的圣墓,苦路的第12站:据《圣经》记载,这里是基督耶稣传教时,钉在十字架上去世的地方。每天这里都排着长队,信徒们就是为了走进去,伸手触摸一下曾经安置十字架的洞;为了感受他们的圣人耶稣在临死之前,手放在冰冷的十字架里,是怎样一种体验。



▲然后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圣母亲吻着耶稣的身体。。。



圣墓其实是一个石洞,稍为狭小黑暗,不足2米宽;游客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去,而且要用电筒照明才勉强能看见。


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基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


《圣经。新约》里说,耶稣三日后复活。



▲一进圣墓教堂,就可以看见有无数信徒把信物来擦拭一块石头,据说这石头是人们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接下来安放在这块涂抹了猪油的大理石上,然后准备安放。

  除了擦拭,更多的人则是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浸透着耶稣鲜血的石头。



▲走入阴暗而昏黄的圣墓,耳朵在听以色列导游解说,心却在一边游离着。。。一边在感受着千年前耶稣的苦痛,也试图去体味那些虔诚的信徒在圣墓前的心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在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藏民,他们有着同样的信仰与虔诚,他们都相信心中的那个“神”的确存在,并在每天的生活中景仰着、缅怀着。

走在耶路撒冷,冷不丁地你会走入某个墓园,也会突如其来的遇到街上摆着的墓碑,甚至在院落路口,都会不经意的发现某个“先祖”的安息之地。我突然能够深切体会为什么说“耶路撒冷有天堂与尘世”两种维度,那些熙来攘往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渴望不死不灭的灵魂,唯有死亡,才是这城市永恒的主人。。。

有时候觉得生是困难而复杂的,死或许更是简单而超脱。。。

耶路撒冷,交缠的圣地

  

耶路撒冷是绝对的犹太教圣地,他们的第一第二圣殿都在这里;这里又是基督出生、传教和去世的地方,所以基督徒把这里看成圣地;这里还是默罕默德升天,并与真主聊天的地方,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的象征,所以耶路撒冷还是穆斯林的圣地。。。

“交缠的圣地”这话是余秋雨先生的书《千年一叹》里面写耶路撒冷的标题,这里看来用得十分贴切。千百年来,这三大宗教就在耶路撒冷争夺着各自的统治权,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战胜不了谁,于是他们也就在耶路撒冷的老城里各自为阵,形成了现在的四个区。

雅法门进入后按照逆时针顺序为:亚美尼亚区、犹太区、穆斯林区和基督教区。所以,走在老城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人们穿梭往来,各自为阵又融入其中;穿着自己教派的服装,按照自己教派的生活方式活着,大家相安无事。。。

亚美尼亚区:



▲其他三个区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个“亚美尼亚区”要在老城里显得有点奇怪。了解后才知道,在公元301年亚美尼亚就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从那时候起就有亚美尼亚人来耶路撒冷朝圣,所以在老城的亚美尼亚区里,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活了2000多年了。


▲进入雅法门以后,最明显的建筑就是大卫塔在亚美尼亚区。

▲亚美尼亚区是老城中最小的一个区,整体印象不算太深;只记得街道很狭窄,时常有小轿车在巷子里穿过,有鸣喇叭,技术不好还容易撞到墙脚。

犹太区:



▲犹太区的古罗马大道是六世纪拜占庭时期建造的,我惊诧于这些建筑在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雨之后,仍然不是风采。

 

▲不远处就到了西墙,那是一个对犹太教来说充满苦难、圣神和眷恋的地方。西墙也叫哭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  哭墙曾是犹太王国第二圣殿围墙的一部分,现在他们的圣殿上已经高筑起穆斯林的清真寺,犹太人只能居于圣殿一隅的哭墙来追忆他们的过去。
据说到哭墙,大家都会在空白的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犹太人说那是寄给上帝的密信,那我应该写点什么呢?


▲靠近哭墙,男女必须分开,中间有栅栏隔开;左边是男人去,右边女人去。传统犹太人从小就是男女有别的,他们什么都是分开的。

▲和男性有明显的衣着特征不同,从穿衣打扮上,你很难看出哪些是女性的传统犹太人;但相同的,他们都非常虔诚地用头抵着石墙,左手握经书右手放于胸前,诵经祈祷,嘴里念念有词身体微微摆动。还不时地轻吻墙石,并把事先写好的小纸条塞于墙缝。

▲也有人奋力往上,希冀把小纸条塞在一个更高更隐秘的位置,好更近距离地接近上帝。

▲这本翻烂了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终于如愿地回到了它应该在的地方。。。

▲在去往哭墙的阶梯山,我拍下了这样三个传统犹太人,看着那个蹒跚的老人扶着栏杆走下阶梯,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上帝若有十分愁,有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

穆斯林区

▲从哭墙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旁边穆斯林区的那个高大的金顶清真寺。


▲还有这个灰顶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进入清真寺都需要脱鞋,恭恭敬敬地赤脚进去;金顶清真寺外表华丽,想必里面也一定有巨大华美的顶穹、金碧辉煌的内饰吧。只是因为这次的行程匆忙,没进去,只能看着金色圆顶发挥想象。

穆斯林区里有很多售卖商品的小店,阿拉伯人喜欢的香料、金饰blingbling的,虽然显得有点杂乱,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在这里体验独特的穆斯林情调。



最有意思的,耶稣背着十字架走过的“悲哀之路”第一站居然在穆斯林区。再次印证了,在耶路撒冷三教圣地相互交融相互和谐共生。

苦路第一站是耶稣被判死刑的地方,那附近有个学校,那天刚好碰到学校里一个值班的老师,被获准进入,他带我们去一个能清楚看到金顶清真寺的地方。。。真的,透过窗户的铁栅栏,金顶清真寺格外漂亮。


苦路第二站:耶稣背负十字架,建筑是亚美尼亚收容所。

苦路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建筑是一座漂亮的亚美尼亚天主教堂。

苦路第四站:耶稣遇到母亲玛利亚,建筑也是一座可爱的教堂。

苦路的第一站到第四站都是在穆斯林区,从第五站开始直至第十四站就到了基督区。


基督区:



苦路第五站是古利奈人西蒙帮耶稣背十字架,建筑是一座古利奈人西蒙教堂,教堂外的墙壁上有一个手印,传说是耶稣走得太累按下的手印。很多人到了这里,会把自己的手放在上面,像是体会一下圣人的痛苦吧。。。

苦路的第六、七、八站分别是:圣妇为耶稣拭面、耶稣第二次跌倒以及耶稣劝告耶路撒冷妇女。




苦路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在这个地方放置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游客也愿意去感受一下背着十字架前行的感受,体会一下上帝留给耶路撒冷的苦和愁。

第九站附近有一些卖工艺品的小摊贩,售卖的耶路撒冷历史特色的小礼品也算值得留念。



穿过熙熙攘攘的基督区小道,路上游客、教徒交织在一起。



苦路的第十到十四站,就是在这个圣墓教堂里面。(前面都有提到过)

第十站:耶稣被剥去衣服

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站: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卸下

第十四站:耶稣葬于坟墓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占领了1000年,被基督徒占领了约400年,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了1300年,是人人都想争夺的”应许之地“,然而每个宗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有充满了悲情的色彩,承受了巨大的委屈。。。

“结果,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有欲哭无声”!

传统犹太人,朴实低调的家庭生活

在耶路撒冷,有个传统犹太人居住区,路上走过的几乎都是身着黑色礼服和礼帽的传统犹太人,他们或步履急促、或手持圣经边走边看,或三三两两低声谈话;路上也有穿着很有型的校服的犹太男孩。。。于是,你像是走进了某部影片中的场景,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美丽人生》,很难说清,只是感觉走进了别人的生活!

  
▲我们很幸运地被邀请去当地一个传统犹太人Naomi的家,她家从这个大门进去。 看他们这幢楼的外墙,有些斑驳的样子。
  
 



▲Naomi讲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原来她和先生都是在英国出生读书长大的,在英国他们都保持着传统犹太人的习俗和生活。几年前,他们一家人包括13个孩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的传统犹太区买了房子定居下来。

她家的客厅还算大,最显眼的左边的一大柜子书籍。Naomi饶有兴趣地拿出大部头希伯来语的犹太圣经给我们翻看;书柜里的书大多是宗教、科学、哲学方面的。我看过一个调查,说犹太人是爱书的名族,每年人均读书量是64本,而中国人均不到5本。。。他们将读书作为一种美德,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从Naomi的书柜里,以及在耶路撒冷街头很多边走边看书的犹太人身上略见一斑!

Naomi说,一般的传统犹太人都会好几种语言,除了希伯来语,他们至少还会所在国家的语言(比如英文,在德国的犹太人至少会德文)外加一个Yiddish(意第绪语),Yiddish是中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说的一种从高地德语派生的语言。

  

Naomi的先生在一所犹太学校里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资水平中等;她家的这套房子位置算是比较好的,价格算下来是500-600万人民币左右。
  她家的装修和她的一身穿着一样,很简单实用,没有什么花花哨哨的,就好像犹太人的生活,简单且绝对以家庭为重。从他们身上,便可以知道为什么Facebook的老大扎克伯格那么有钱,开的车还是几万美元的,住的房子也是相当一般。



Naomi忙着在厨房里给我们做饭,所以我们也跟进去看了下她家的厨房。冰箱里面长这样,和普通的家庭没有区别。



Naomi给我们演示了一下冰箱边上的这个小开关的作用,在安息日的时候可以自动控制厨房的设备开关等。安息日是工作了六天以后脑力和体力的休息日,通常是每周五傍晚到周六晚上;传统犹太人会恪守从安息日不工作、不购物、不烧煮、不写字、不开关灯、不按电钮、不接电话等规定。所以,Naomi家那个自控开关,还蛮有用的呢!

安息日不仅是犹太人工作后体力上的休息,更是精神上的净化和陶冶。点蜡烛、诵读经文、全家一起享用丰盛晚餐等,是他们在安息日的全部。

传统犹太人深信,遵守安息日的诫命比生命还重要。

  

话说Naomi家是个大家庭,她生养了13个孩子,她自己的全部重心也都在家庭,家里的收入就靠先生一人,不过她自从回到以色列,也是过得很开心。

我们正说着话,她最小的儿子放学回来了,看见一大波外国人在他家,做了一个“惊呀”的表情。就像中国家庭的父母要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一样,Naomi也拉着他的儿子来和我们聊天,不过小朋友开始还是比较羞涩。

他戴着小毡帽戴着黑框眼睛,眼睛大而有神,一看就是个特聪明的孩子;我们注意到他耳后的长发,那是传统犹太男性从不会剪掉的头发,因为两鬓的智慧自上帝。

  


Naomi还给我们看小男孩的衣角上编制的流苏,这是用来提醒自己牢记戒律。在女性的披肩四角,也会有同样的流苏。
  


这是Naomi亲手做的晚餐。



主菜就是这碗炖了几个小时的鸡肉,里面加了豆子、土豆、南瓜等,味道还是挺不错的,可以配面包吃。



Naomi还给我们讲了传统犹太人从小男女分开,到了适婚年龄,都是通过媒人来牵线搭桥,如果约会后感觉好,基本上见4-5面,就可以订婚结婚了;即使这样,犹太人的离婚率也相当低,因为他们太看重家庭,而且娱乐活动甚少,婚后就是以家庭和书籍为伴。。。说到这里,我不禁对传统犹太人多了一份崇敬。

最后,衷心祝福Naomi和她这个简单朴实的家幸福开心。。。

吃过,超级推荐耶路撒冷的两家餐厅:

  


1。 Brasserie 餐厅





特拉维夫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去了这家叫“Brasserie  ”的地中海餐厅,餐厅里迷醉这的地中海小情调让人喜欢。小两层的房子,还有个大露台可供发呆。

关键是餐厅有帅哥,而且菜也超级好吃,虽然我都记不住菜名,但是说起味道还是记忆犹新的。

餐厅地址:15 Ha-Ma‘ayan  |  Ein Kerem  Jerusalem 9590315,  Israel

2。 Satya餐厅

  

到达Satya餐厅的时间比较晚了,事先点好的菜很快就上来,也是挺有特色的地中海菜式和以色列的本地菜,最值得称道的是鹅肝,小伙伴们吃了一份又加了一份。
  餐厅地址: 36 Keren ha-Yesod,  Jerusalem 9214914,  Israel 

上面这两家餐厅都刷新了我对以色列菜的印象,其实以色列人聪明,在菜的做法和口味上,也能够兼容并蓄且有所创新。

住过,超级推荐耶路撒冷的这家酒店:

  

耶路撒冷丹精品酒店Dan Boutique Hotel 最大的特点就是离老城近,而且视野极佳,可远观老城城墙、圣母安眠堂、橄榄山等。我们在耶路撒冷住了4晚都在这家店,性价比不错的。

酒店地址:31 Hebron Road, 耶路撒冷

不容错过:大卫塔灯光秀

  

在离开耶路撒冷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去看了大卫塔Tower of David的灯光秀。。。

高科技的灯光以大卫塔做背景墙,从古迦南人进入耶路撒冷地区开始一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45分钟时间里将犹太民族的历史一一展现。整场灯光秀画面精美绝伦,古代人物、动物、景致完美地融合于大卫塔充满历史沧桑的墙裙上。在这片“留着奶和蜜的地方”,数千载的辛酸风雨何足为外人道也!

离开耶路撒冷的时候,春天的阳光洒在老城的城墙,在斑驳的光影之下我仿佛看见:

圆顶清真寺迎来朝拜的穆斯林,犹太人正走向哭墙倾诉满满的心事,圣墓教堂里基督徒正在跪拜耶稣血石。。。

此时此刻,不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是基督徒,他们所拥有的都是:三千年,阳光下的耶路撒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