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大炮之门 伊斯坦布尔辉煌依旧的老皇宫

新浪旅游

关注

托普卡匹宫位于伊斯坦布尔欧洲老城区东侧的萨拉基里奥角,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点上的一座辉煌的建筑。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普卡匹宫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托普卡匹翻译过来为“大炮之门”,昔日碉堡内曾放置大炮,故以此命名。

托普卡匹宫托普卡匹宫

征服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匹宫。皇宫由四个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筑物组成,昔日有大约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宫覆盖著一个广大的海岸地区。在多个世纪以来,皇宫经过多次扩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灾后,皇宫都进行过维修。

皇宫上看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皇宫上看到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托普卡匹宫在十七世纪的重要性下降,那时的苏丹较喜欢到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的新宫廷。1853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把皇宫迁至新落成的多玛巴切皇宫,这是伊斯坦布尔第一个欧式宫廷。托普卡匹宫的帝国宝库、图书馆、清真寺及造币局都一并保留。

托普卡匹宫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匹宫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

奥斯曼帝国在1921年灭亡。1924年4月3日,托普卡匹宫在政府政令下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托普卡匹宫博物馆由文化旅游部管理。皇宫里有大量的屋宇和厅堂,但现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开放给公众,皇宫由部门的职员以及土耳其军方的武装守卫把守。托普卡匹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奥斯曼的缩画、伊斯兰的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的珠宝宝物。

图文:平凡 新浪博主

萨拉基里奥角及托普卡匹宫的模型萨拉基里奥角及托普卡匹宫的模型

托普卡匹皇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该区在1985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托普卡匹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废墟里发现了庞大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奥斯曼的宫廷遂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基础上建立旧皇宫,即现今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所在地。苏丹后来寻找一个更佳的地点,于是选择了古老的拜占庭卫城,于1459年开始动工,当时称为新皇宫,为区别于之前的皇宫。在十九世纪才称为托普卡匹宫。

第二至第四庭院模型第二至第四庭院模型

穆罕默德二世制定了皇宫的基础设计,他以萨拉基里奥角的最高点作为私人宫殿及内部建筑的地点,其他的建筑及楼亭则围绕着皇宫的核心往低处伸延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整个皇宫都被高墙包围,部分高墙是拜占庭卫城所遗留下来的,这设计作为日后修缮及扩建的雏型。

与其他具有严格规划的皇宫,如美泉宫、凡尔赛宫等有所不同,托普卡匹宫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其间的苏丹加入及变动了各种建筑,虽然穆罕默德二世的主要设计仍得以保存,但这些无规律的扩建和变动造成建筑不均匀。这些变动主要发生在1520年至1560年间的苏莱曼统治时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急速扩张,苏莱曼想将他权力的增长和荣耀体现在他的居所上,于是进行扩建,这扩建的建筑师是波斯人阿勒乌丁,即阿肯·阿里。他亦负责后宫的扩建工程。

拜占庭遗迹

1574年,一场大火摧毁了御膳房。苏丹塞利姆二世委任锡南重建被毁的部分,并且扩建后宫、浴堂、私人宫殿以及海岸上的亭台楼阁。到十六世纪末,当时的托普卡匹宫已具现今的面目。

托普卡匹宫是一个博大的综合体,在结构上并非独立统一的。各式低矮的建筑环绕庭院,以回廊及通道互相连结。超过两层高度的建筑物不多,树木、花园及水池散布其中,让居住在皇宫里的人耳目清新,还提供休憩用地。建筑物都围着庭院,人们都以庭院为中心生活。门窗都向着庭院,拥有开放的环境,在夏季时能提供清凉的空气。

托普卡匹宫是一个博大的综合体

皇宫的形状就像一个粗糙的矩形,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及后宫,主轴由南至北,最外面的庭院(第一庭院)在南端,其他的庭院向北伸延。昔日的第五庭院位于最外面的海边。这些庭院都受到高墙及闸门阻隔,在第四及第五主庭院之间尚有多个中小型的庭院,整个建筑群的面积达到59万至70万平方米。

皇宫西面及南面是以往的帝国花园,即现今的古尔哈尼公园,而东面及南面则是马尔马拉海。昔日的一些小行宫、亭楼及其他娱乐场所位于海边的第五庭院,在十九世纪,因海边公路的建设及疏忽,第五庭院已经不复存在,编筐亭是现今仅存的海岸建筑,由穆拉德三世在1592年建造。古时的托普卡匹宫远大于现今所看到的托普卡匹宫。

托普卡匹宫后方的编筐亭

托普卡匹宫是苏丹及宫廷的主要居所,在初期,托普卡匹宫除了是居所,还是政府的所在地。皇宫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宫内的人都不敢贸然出宫。托普卡匹宫就像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一个城中城。宫内用作谒见及议论的殿堂是帝国处理政务的地方。宫内透过地下水槽供水,又设有御膳房提供日常食物。宫内的寝室、花园、图书馆、学校及清真寺样样俱全,同时还有各种艺术家和工匠。

严谨的宫廷仪式是宫内日常生活的法典,确保不受到外界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得在内庭言谈。隔绝帝王与外界联系这一原则大概是来自拜占庭宫廷。穆罕默德二世在1477年至1481年间把这原则列在坎农纳梅法典里,该法典将宫廷人员的职责高低、行政阶层及礼节系统化。这个原则亦反映在建筑风格和厅堂建筑的摆布之上。建筑师须确保苏丹及其家人在宫内享有最大的隐私和行动自由,于是以有格子的窗户及建造秘密通道来达到这个目的。

穆罕默德三世喷泉,位于帝王之门前方左侧

麦斯大道可直达托普卡匹宫,即现今的迪旺街(议会街)。在奥斯曼帝国及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麦斯大道是帝王进出的通道,可直达圣索非亚大教堂,然后转向西北抵达宫外的皇宫广场,即穆罕默德三世喷泉的所在地。

帝王之门帝王之门

帝王之门。苏丹会经由帝王之门进入皇宫,故帝王之门又称作苏丹之门。它位于皇宫的南面,于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其表面。这个巨大的石门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苏丹的图拉及古兰经的经文。经鉴定后发现图拉是属于穆罕默德二世及阿布杜勒阿齐兹,这两位苏丹曾对帝王之门进行修建。

帝王之门上的其中一个刻文写有:“拜上帝的恩赐及认可,这吉祥的城堡得以耸立,它的牢固能带来和平安宁……愿主保佑帝国永恒,让祂的子民能成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 

廊下的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帝王之门会在早祷时开启,直到完成晚祷后关闭。

位于第一庭院的圣伊莲娜教堂

通过帝王之门后便是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是皇宫的周边地带及花园,是众多庭院当中最大的一个。庭院的陡坡向大海延伸。这里只有实用及皇家的建筑,有许多已经随着时间流逝消失。现存的有帝国铸币局(建于1727年)、圣伊莲娜教堂及一些喷泉。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

麦斯大道右侧的建筑麦斯大道右侧的建筑

第一庭院又称为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宾客须沿路前往崇敬门及第二庭院,第一庭院的职员及禁卫军盛装列于路旁等候宾客。宾客必须在进入第二庭院之前下马。

刽子手之泉刽子手之泉

刽子手之泉是刽子手行斩首之刑后清洗只手及刑具的地方,位于第一庭院,在第二庭院入口崇敬门的右侧。

崇敬门,第二庭院的入口

崇敬门,亦称中门,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该设有大炮的大门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造时期不明,崇敬门的建筑结构与拜占庭的建筑相似,崇敬门模仿圣芭芭拉门(大炮之门)而建造,大炮之门是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路进入皇宫的皇室专用入口。根据门上的刻文显示,崇敬门最迟在1542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由1584年的缩图绘画所见,崇敬门拱门上及两塔之间的三个窗户清晰可见,守卫的住所很可能已经消失。大门的两面都被充分装潢,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的字押。

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崇敬门入内。宾客使节都须在崇敬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崇敬门。这一传统是依照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谢尔克门而来。

崇敬门穹顶

崇敬门后便是第二庭院,又称底万广场,这里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园,是聚集群臣的地方,只有苏丹才可以在黑石上步往第三庭院。

第二庭院大约在1465年建成,在1525至1529年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才具现貌。北面的帝国医院、烘房、禁卫军驻扎地、马棚及南面的御膳房环绕着第二庭院。

第二庭院由连绵的大理石柱廊联系

皇宫建筑群所在位置,曾经是古老的希腊城市拜占庭的卫城所在地。近期在第二庭院的挖掘发现了大量罗马及拜占庭时期的人工制品,包括石棺、洗礼盘、墙板、柱子等。

地下水槽遗址

这是一个拜占庭时期的地下水槽遗址,在奥斯曼帝国时代依然投入使用,该水槽与一个在卫城上称为大教堂宫的小教堂遗迹在现代被发现。

第二庭院是苏丹进行审判及会见的地方,亦用作娱宾。它的运作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以保证对宫廷的尊重及纪律。

在崇敬门后的东北方为帝国马厩,在其旁边的是庞大的御膳房,帝国马厩的后方是束发戟兵寝宫。狭长的宫廷御膳房是托普卡匹宫的一个重要特色。部分建于十五世纪,当兴建托普卡匹宫的时候。这个宫廷御膳房是仿照埃迪尔内苏丹皇宫而建,在苏莱曼时代得到扩建,但在1574年被焚毁。宫廷建筑师锡南将宫廷御膳房重建,并应当时的需要加以修建。宫廷御膳房附有员工的寐室、浴室及清真寺,大部分都已失落。现时的宫廷御膳房除了展示厨具外,还会展示一些贡品及厨具收藏品以及一些中国的蓝白色、白色及青色瓷器。

在托普卡匹宫收藏有10700件来自中国、日本及土耳其的精美瓷器,都相当罕见和珍贵,其中中国瓷器可追溯到晚宋、元朝、明朝及清朝。托普卡匹宫博物馆是收藏了最多十四世纪龙泉青瓷的博物馆之一,元朝和明朝的瓷器珍藏多达三千件。这些瓷器都得到苏丹及太后的钟爱,他们认为有毒的食物会令瓷器变色。日本的瓷器主要是有田烧,是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出产的瓷器,还有十五世纪初的白瓷以及来自越南泰国及波斯的蓝白瓷器赝品。

帝国议会位于第二庭院的西北角,邻近吉兆之门。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奇尔、维奇尔及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帝国议会又称为库巴尔提,意思是“圆穹下”,指议会大殿的圆顶。皇宫内的首个议会议事厅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建造,现时的帝国议会则在苏莱曼时期落成,由建筑师阿勒乌丁所建。帝国议会经历过多次转变,1665年发生的后宫大火严重破坏了帝国议会,后来得到修复。据入口处的题字所述,在塞利姆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在位时期都修建过帝国议会。

正义之塔

正义之塔位于帝国议会与后宫之间,是宫内最高的建筑物,成为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都可以看到的一个地标。正义之塔可能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所建,在1527至1529年苏莱曼统治期间得到修复和扩建。1825年,马哈茂德二世重建塔顶部分,以圆柱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山形墙构成窗户,颇具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正义之塔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让远处每一个看到正义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苏丹的存在。苏丹曾经登塔观赏风景,以往正义之塔的窗户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苏丹。在正义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国议会的金框窗户,加强了正义象征的重要性。

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

吉兆之门是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外宫的界限。第三庭院主要是皇宫的私人及住宅区。吉兆之门的圆顶由大理石柱子支撑著,标志着苏丹在宫内。任何人在没有苏丹的准许下不得擅进,即使是大维奇尔也只可在特别日子及特殊情况下才可得到授权进入。吉兆之门约为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在1774年穆斯塔法三世及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时修建成洛可可风格,后来又在入口及苏丹字押的上方写上古兰经经文。天花被部分上色,天花中央悬挂著金球。墙身则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并画上风景缩画。吉兆之门及底万广场用作举行特别庆典。在宗教、庆典节日及新官上任向苏丹宣誓效忠时,苏丹会坐在吉兆之门前方。苏丹的葬礼也会在吉兆之门前举行。该门由苏丹的后宫宦官首领掌管。

吉兆之门前的一块小石

吉兆之门前的一块小石表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曾在此展示旗帜。大维奇尔及军官在出征时会举行宗教仪式,然后带上该旗帜。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宫,是托普卡匹宫的心脏地带。这里是一个翠绿的庭园,散布著私人宫殿、宝库(收藏着奥斯曼时代的贵重物品,包括宗教遗产)、后宫、亭楼等建筑物,艾哈迈德三世的图书馆则位于第三庭院的正中央。第三庭院的进出受到严格限制,禁止外人擅进。

第三庭院里到处都是男侍的寝宫,他们专责服侍苏丹。男侍都要学习艺术,如音乐、绘画及书法,表现出众者可成为“哈斯·奥达利·阿加”(先知圣迹的持有者、苏丹的私仆),甚至是官员。

寝宫火炕

第三庭院由穆罕默德二世设计,其面积与第二庭院相当。第三庭院的设计严谨,不作大规模的修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在后宫就寝后,继后的苏丹更为隐蔽,迁至更深入的第四庭院及后宫。

觐见大殿,又称为觐见大厅或请愿大殿,位于吉兆之门后方,遮挡着第三庭院。这方形的建筑物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圆柱组成的柱廊环绕在外,支撑著有悬檐的大屋顶。内里有一圆顶状的房间,还有两个相接、较细小的房间。为了对比在第二庭院的帝国议会,谨见大殿则称为“内议事厅”。觐见大殿历史悠久,建于十五世纪,在苏莱曼统治时加以装潢。苏丹会在这里坐上有篷的王位上接见维奇尔、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

觐见大殿的天花漆上青蓝色,以金色的星辰点缀,墙身的砖块都是蓝、白或青色的,并且配有珍贵的地毯及枕头,这可令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忘对苏丹的权力感到敬畏。1723年,艾哈迈德三世修建觐见大殿,1856年遭到大火破坏,及后重建至今日的面貌。今日所看见的觐见大殿内部和昔日有很大的差别。

25、觐见大殿的主入口。觐见大殿的两道前门与走廊相连,另有一个后门。前门是让官员和使者出入的,后门是苏丹专用的。前门的浮雕刻文具有苏丹字押,内容大体是赞美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注有1856年。门顶上刻划了太斯米(伊斯兰教义,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也注有刻划的年份-1723年,即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门两面的镶板在后期的修缮工程里加上。

小水泉

苏莱曼一世在近门处加建了一个小水泉,不但用于清洗,其水声能阻止其他人听到秘密会议的谈话。波斯的诗词提到苏丹是“宽大、正义及仁善的泉源”,故水泉又可象征苏丹。

远征军寐宫位于觐见大殿后方的东面。由穆拉德四世在1635年兴建,艾哈迈德三世在十八世纪早期进行修复。远征军寐宫的屋顶呈拱形,由14支柱子支撑。现在的远征军寐宫收藏有价值不菲的帝国衣物多达2500件,当中大多是珍贵的苏丹长袍。这里亦收藏了约360件陶器制品。

征服者之亭座落在远征军寐宫的东北方。征服者之亭及其拱廊日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其中一个亭楼,也是宫里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建于1460年左右,即动工兴建托普卡匹宫的时候。征服者之亭用作储存工艺作品,也收藏帝国宝物。

日晷

征服者之亭最初有三个房间:一个可俯瞰马尔马拉海的露台、一个地下室及相连的哈曼,即土耳其浴。征服者之亭共有两层,建在悬崖顶部,可在征服者之亭的门前以极佳的角色观赏马尔马拉海及博斯鲁斯海峡。下层有多个服务间,上层有四间套房,一条大走廊,当中有两道拱门,其中两间套房是圆顶的,楼阁甚高。所有房间都可透过那历史价值极高的拱门看到第三庭院。对着花园那边的柱廊都以高大的门连接四个房间。塞利姆一世执政时,他将来自埃及的宝物储存在这里,在此前,即穆罕默德二世及巴耶塞特二世统治时,征服者之亭内的那些房间,曾经是宫内最舒适的房间。在开挖地下室的时候发现了拜占庭的一间洗礼所。

帝国宝库是收藏工艺品、珠宝、传家之宝及钱财的地方,所有宝物都属于奥斯曼帝国。自从托普卡匹宫成为博物馆后,这里便用作展示这些宝物。藏在帝国宝库的宝物大抵都是礼品、战利品及皇宫工匠的作品。司库长负责掌管帝国宝库。在苏丹的登基仪式上,苏丹也会按传统来到帝国宝库。

帝国宝库内的展品都是从那些宝物当中挑选出来的,主要是以黄金及其他珍贵原料制造的珠宝。宝物分别在四个相连的房间里展出。第一个房间收藏了穆斯塔法三世的一件盔甲,由一件铁制锁子甲,镶上金银珠宝,还有他的镀金剑、镀金马蹬及盾牌。此外,还有属于苏丹的古兰经封面,封面上镶上珍珠、嵌上珍珠母及象牙的穆拉德四世宝座、十七世纪印度的金色音乐盒,盒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象饰物。其他展品包括饰有稀有宝石的透明橱柜、珍石、绿宝石及经过切割的钻石。

第二个房间储存了一口短剑,剑柄饰有三颗大绿宝石,剑鞘的表面以瓷釉及钻石制成。1747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造了这口短剑给波斯的纳迪尔沙阿,但波斯的使者还未取得这口短剑回国之际,沙阿已被暗杀,故苏丹仍保有这口短剑。这短剑是电影托卡比的要素。(此照片源于网络)

房间的正中摆放著艾哈迈德一世的胡桃木制宝座,宝座上嵌有珍珠母及龟壳,由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所制。这里还展示了苏丹及其马匹的豪华羽饰,羽饰上钉上钻石、绿宝石及红宝石。除此之外,有一个形似船舶的玉碗,是俄国尼古拉二世的礼物。

在第三个房间里,最耀眼的宝石莫过于世界第二大、重达八十六克拉的梨形钻,它置在银器上,以两列四十九颗钻石围绕其中。传闻这颗钻石被一位维奇尔在市集上购得,物主认为它只是一颗没有价值的水晶。这里有两个大型金制烛台,每个重48公斤,镶有6666颗钻石,这是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送给圣城麦加克尔白的礼物,在不久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失去了对麦加的控制,烛台被送回伊斯坦布尔。另有一个金制的仪式用宝座,镶有电气石,在1585年奉伊布拉希姆·帕夏之命制造,献给苏丹穆拉德三世。在一些特殊仪式里,这宝座会放在吉兆之门前。

马哈茂德的宝座是第四个房间的主要展品,那是印度式的金制宝座,辅以珍珠及绿宝石,是十八世纪波斯的纳迪尔沙阿送给苏丹的礼物,还有圣若翰洗者的前臂、燧发枪、剑、匙,都饰以黄金及珠宝。这里的一个金制神龛,内里放置了先知穆罕默德的斗篷。

恩德仑图书馆

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恩德仑图书馆,或称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在觐见大殿的正后方、第三庭院的中间。皇室建筑师密玛尔·贝希尔·阿加在1719年奉苏丹艾哈迈德三世之命,在当时池亭的基础下兴建恩德仑图书馆。恩德仑图书馆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建筑的佳作,建筑表面以大理石构成。图书馆有四条长度相当的通道,构成十字,中间是一个圆拱形的厅堂,有三个矩形的隔间。十字通道的其中一条路连接大门,可透过两边的楼梯到达大门。中间拱形厅堂之下有一个精巧的饮用喷泉,四边都有壁龛。图书馆有地下室,以免珍贵书籍沾上湿气。部分墙身用伊兹尼克的砖块砌成,圆拱顶部上了色。书籍都放在柜子里。对着入口的壁龛是苏丹的私人阅览间。馆内主要收藏神学、伊斯兰法令及其他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著作。当时收藏了超过3500份手稿,有些更镶嵌了珠质及象牙质。现今,这些书籍收藏在图书馆以西的阿加斯清真寺。托卡比手稿是当中最重要的,那是伊斯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时期的古兰经复本。

皇室男侍寝宫

皇室男侍寝宫位于阿加斯清真寺的东北方。即现今的帝国肖像展览馆,这是苏丹宫殿的一部分。那些上色的肖像画描绘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模样,还有一些苏丹的珍贵照片。整个房间都保持着恒温,保护着这些肖像画。苏丹很少会在公众场合现身,因此一些早期苏丹的肖像只是理想化的肖像,并不反映真实。自从思想现代化的马哈茂德二世上任及推行现代化改革后,才开始出现苏丹的真实肖像画。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家谱是这个展览馆的一个特色。

这圆顶建筑以柱子支撑,部分柱子是来自拜占庭的。

帝国后宫是苏丹私人寓所的一部分。后宫也是苏丹的母后苏丹皇太后、妾、家人及侍从的家园。后宫由一连串的建筑物组成,它们之间以走廊及庭院连接。在后宫居住的每个服侍队伍及每一阶级都以一个庭院为中心划分生活空间。屋子的数量并不能确定,约有100间,当中只有少量开放给公众。这些屋子分别被后宫宦官、后宫宦官首领、妃妾、太后、王子及宠妃所据。除了苏丹、太后、妃妾、王子外,禁止任何人擅进后宫。

后宫在十六世纪加建新翼,后宫的房屋及特征是由密玛尔·锡南所设计。后宫以马车之门接连第二庭院,后宫在历年来不断扩展,成为一个大型建筑群。从十五世纪建造后宫时,直到十九世纪初都有新的建筑物落成,故后宫可以体现多年来建筑风格和装潢的变化。后宫的部分在马哈茂德一世及奥斯曼三世统治时重新装潢成意大利式的巴洛克风格,可与奥斯曼的传统装修对照。

宠妃庭院

宠妃庭院是后宫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里可以俯视黄杨木花园。宠妃庭院在十八世纪进行扩建,加建官舍及宠妃寐宫。宠妃寐宫、黄金之道及官舍均共用一个宫殿,那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与其妻妾居住的地方,该木制居所以洛可可风格建造。苏丹宠妃在后宫里作为王朝永垂不朽的工具。宠妃怀孕后便会取得名号及苏丹正式配偶的权力。

黄金之道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是后宫里的主轴线,建于十五世纪,由宦官庭院通往私人宫殿。苏丹会使用黄金之道来往后宫、私人宫殿、清真寺等地。太后庭院、妃嫔庭院、王子的寐室、苏丹寐室都连接黄金之道。墙身是白色。黄金之道的“黄金”是指苏丹会在节日将金币丢在道上,让妃嫔争捡,但史学家对这说法存疑。

在十九世纪后期,恩德仑庭院的角落有一个小内庭。可由小内庭经库沙内门进入内宫。现今,那是让游客离开后宫的闸门。在这里附近有一个鸟舍,用作饲养禽鸟以供食用。鸟舍的阳台面对后宫大门,该阳台在1916年建造。鸟舍的外观与传统的鸟舍无异。

第四庭院是苏丹及其家人在托普卡匹宫最深处的私人宫殿,包含一些亭楼、宫殿、花园等。第四庭院原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的学者将它区分出来。

割礼殿

1640年易卜拉欣一世建造割礼殿,那是一个夏宫,作为年轻王子进行割礼之用,割礼是伊斯兰传统的通过仪礼。割礼殿的内外都以稀有的再造砖块堆砌,在外的主要是蓝色及以花为图案,当中的一些蓝白砖块受到远东制陶术影响。这些砖块供苏莱曼一世对割礼殿进行过修缮,也用于帝国大殿、里宝库,亦用于修饰埃里温宫及巴格达宫。割礼殿是托普卡匹宫里相对对称及广大的殿堂,每一个窗户都会对应着一个小泉。窗户之上是一些有色的玻璃平板。入口右厢有一个壁炉。

割礼殿内景

穆拉德四世的皇室建筑师哈桑·阿加在1635年至1636年间建造埃里温宫,在1638至1639年间建造巴格达宫,以庆祝奥斯曼帝国军在埃里温及巴格达取得的胜利。两者都是突出的屋檐、圆屋顶,内部都有镶嵌式的柜子及珠质木制品。

埃里温宫

埃里温宫用于宗教静修,埃里温宫较为细小,有一个圆屋顶及三个后殿。其中一道墙上置有一道门及一个壁炉,以大理石构成,对着柱廊,其他墙壁都以蓝白色的伊兹尼砖块砌成。

巴格达宫

巴格达宫是为了纪念穆拉德四世的巴格达战役而建。与埃里温宫相当相似,玄关处有三道门,外表以大理石、斑岩、蛇纹石构成。镶嵌大理石的柱廊具开罗马穆鲁克风格,其内部是奥斯曼厅堂的模范,具有镶嵌式的架子及柜子,以十六世纪的绿、黄、红砖块修饰。墙身的蓝白色砖块复制自割礼殿的砖块。柜子及窗格以珍珠母及龟壳装饰。巴格达宫是传统宫廷建筑的一个例子。门户的镶嵌技术一流,右边入口有一个壁炉。中间的房间有一个木炭炉,是法国路易十四的礼物。自十八世纪初起,巴格达宫作为私人宫殿的图书馆使用。

巴格达宫穹顶

开斋亭可以观赏金角湾,现今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去处。这一个屋项上有脊状线的亭台是首个结合中国及印度特色的奥斯曼建筑。据闻,苏丹会习惯性地在斋戒月赖买丹月的日落后在亭下开斋。一些文献则指这个地方是“月光照耀之地”。一些特别的恩赐,如向群臣发散金币也会在这里进行。易卜拉欣一世时,开斋亭已具现貌。

可透视的阳台阁,又称卡拉·穆斯塔法·帕夏之亭,是一个建于十六世纪末的望景楼。1704年,艾哈迈德三世对阳台阁进行修建。1752年,马哈茂德一世将它改建成洛可可风格。这是托普卡匹宫内部唯一的木建筑,由一些以圆柱支撑的房间组成。阳台阁由一个称为底万汉内的主厅、祈祷室及甜果饮料室组成。在这里,苏丹可以观赏花园内的体育比赛及文娱活动。阳台阁本来用作休憩,在郁金香时期(1718年-1730年)作为客人的住所。阳台阁邻近郁金香花园。

方形的太傅之塔,即太医宫殿及宫廷药库,建于十五世纪,大概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建造。这是第四庭院里最古老的建筑物。穆罕默德二世将它建造成监视塔,塔上有少数窗户,外墙有两米厚。宫廷的太医在顶层有一个私人房间,下层用于存放药物。

这是穆罕默德二世在宫廷内建造的首个药房。除了这个,在宫廷内也有其他的药房。据说,在塞利姆三世统治时期,太傅恩代伦卢·塔亚·爱芬迪在塔上上层看到叛乱份子在宫内企图行刺苏丹,于是通知苏丹的亲卫。历史学家阿法表示,当时的塔楼应该较现今的高出两层,但如今只有两层高。

太傅及太医共同塔楼,作为他们的居所。太医负责苏丹及其家人的医疗健康,并在此调配医药。药品在此进行调配、制造、密封成瓶、罐、匣及碗后分发给病人服用。

在宫廷之外,太医经常作为苏丹的贴身随同,甚至陪同苏丹作战。太医通常都是犹太人,十七世纪后,穆斯林医师才有增长的趋势。最后一任太医首长是阿布杜哈克·莫拉,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时期居住在这里。自从苏丹不再在托普卡匹宫居往后,这里作为音乐教室使用,及后用作清洗宫廷武器,在1911进行修复,现今存放了一些音乐器具。

石王座的建造是为了让穆拉德四世观赏男侍们的体育活动。石王座上的刻文显示,穆拉德四世也是一名体艺出色的君主,在1636年,他在马背上将橡木棒抛出120米外。

大宫殿,又称迈吉狄宫

大宫殿,又称迈吉狄宫、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宫殿,建于1840年,是宫内最后一个建造的重要建筑物。大宫殿与邻近的藏衣间都是在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用作帝国招待宾客及休憩用地。大宫殿座落在超卓的地位,可观望马拉摩海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苏丹每逢由海边的皇宫回到托普卡匹宫,都经常会来这里。大宫殿以十五世纪另一座宫殿的圆顶基础而建造。建筑师沙奇士·贝勒依将大宫殿建造成欧洲折衷派风格,并结合传统的奥斯曼风格。这两座建筑物有时会用作接待外国宾客。

店内展品
阳台清真寺

阳台清真寺。阳台清真寺在马哈茂德二世治下建造,具拿玻仑风格。阳台清真寺在十九世纪让一支军队使用。持剑者宫殿过去在阳台清真寺的地点上。清真寺门口上的刻文指出,在1858年,阿卜杜拉·迈吉德一世对阳台清真寺进行修复。

图文:平凡 新浪博主

相关阅读: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一段岁月的祭奠

伊斯坦布尔:五彩缤纷的香料市场(组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