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芳斯大拱门:现代凯旋门(组图)

旅游天地
离现代还远着呢!站在星形广场向西看,远处是一座雄伟的方块建筑,人称“大拱门”。白色大理石墙面,钢筋玻璃侧墙,在阳光下特别耀眼。这就是拉德芳斯大拱门。大拱门高110米,比凯旋门高一倍多。站在大拱门下朝东看,晴天可以看到协和广场方尖碑。
拱门前是一条宽阔的步行道,和戴高乐大街、大军街、香榭丽舍大道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你又会感觉时光倒流,回到了拿破仑时代、波旁王朝时代。从东边的协和广场到凯旋门,经过大军街(“大军”,即“伟大的军队”,是拿破仑对他军队的称呼)、戴高乐街,到大拱门,4公里左右的长度,跨越了3个多世纪。
大拱门下有一个白色的顶篷,像是临时建筑,实际上是永久的,建筑师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白云。由于拱门地势高,“门”洞里穿堂风不小,为了减小风力,并给游客挡风,便建了这个顶篷。在顶篷下乘电梯登上大拱门,在这里鸟瞰巴黎,另有一番景色。一侧是雍容华贵的香榭丽舍大街,另一侧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楼;一侧像端庄的贵妇人,另一侧像活泼时尚的少女。
“大拱门”开启了通向现代巴黎的大门。拉德芳斯大拱门是“新巴黎”建设的一部分。为保护巴黎的特色,在105平方公里的市区内不允许建高楼,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开发拉德芳斯地区,另辟蹊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遭遇激烈批评的设计拉德芳斯项目,包括大拱门在内,是由一位不知名的丹麦建筑师冯·斯佩尔克森设计的。参加竞争的有419家,斯佩尔克森脱颖而出。他设计的大拱门由两座顶部相通的高层塔楼组成,顶部平台是观景台,两边塔楼的高层用作展区,除举办展览会外,还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其他楼层用作办公。
拱门下是广场,连接着香榭丽舍中轴线和拉德芳斯新区。斯氏的设计理念是:“建设一座现代凯旋门,开放的凯旋门,颂扬人类胜利的凯旋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宗教、讲不同语言的人们聚集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了解。”现代凯旋门颂扬的是人类的和谐,而不是战争的胜利!没想到,斯氏的设计遇到了比贝聿铭的“金字塔”更激烈的批评。
建设大拱门的4年中,管理方和建筑师矛盾不断,法国政局不断变化,利益集团之间冲突尖锐,使斯氏无所适从。1986年,斯氏突然宣布退出这个项目,由他的合作者保尔·安德鲁(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者)全盘负责。第二年,斯氏撒手人寰,不知与这项目遇到的挫折有无关系。19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庆典前,大拱门终于建成。尽管法国人对大拱门仍有不同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大拱门是“建筑史上的丰碑”,将和凯旋门一起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