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农历腊八施粥的北京雍和宫

新浪旅游

关注

如果想从历史建筑中品读北京城浓厚的文化底蕴,除了紫禁城之外,最不应该错过的就是雍和宫了。这座占地面积达66400平方米的格鲁派喇嘛庙建筑群,是中国汉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同时也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建成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是康熙皇帝为四阿哥胤禛建造的府邸,因而当时这里也被称作四爷府或禛贝勒府,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王府。再之后胤禛成为皇帝继承人,其迁入紫禁城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此地升格为行宫,并改名为雍和宫。雍正皇帝在位时期,雍和宫被用作藏传佛教上院,当时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章嘉活佛就在此居住。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雍和宫内停放雍正帝灵柩。也就是在那时,雍和宫主要宫殿和庙宇的覆瓦全部改为黄色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为雍和宫赐名“噶丹敬恰林”,意为兜率壮丽洲,即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也即佛国净土。

雍和宫整体格局左右对称,以中轴线为导向。入口处有一座牌坊,朝南的这面有乾隆皇帝题字“寰海尊亲”的匾额,而朝北的那面匾额题为“群生仁寿”。

牌坊后面是一条长长的辇道,道路两旁种满银杏树,但现在银杏树叶已经掉光。如果秋天来到这里,会看到金灿灿的银杏树叶渲染出的动人美景。

辇道直通面阔三间的昭泰门。

旁边是赠香处,每人可以领一捆香。

赠香处旁边的墙脚摆放着转经筒,上面刻有经文,人们认为每转一周转经筒,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经文。

一幅雍和宫的平面图位于昭泰门北面的墙脚处,上面还写有雍和宫简介。

昭泰门内是雍和门,这座单檐歇山顶建筑曾是雍王府的正门。其相当于佛教寺院内的天门殿,即第一座重要殿宇。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北面的佛龛供奉着韦陀。两侧是泥金彩塑的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其中持国天王位于三世佛右手边,体现藏传佛教以右为尊的理念。

雍和门门前的铜狮昂首挺胸。

雍和门西侧为鼓楼。在鼓楼下有一口铜锅,是雍正年间每到农历腊八向众人施粥时用来熬粥的大锅。

雍和门东侧为钟楼。门口有一尊青铜古钟。

钟楼北边是东碑亭。与其对称的是鼓楼北边的西碑亭。

在雍和门北侧有一铜鼎和四体碑亭。亭内有一尊四方碑,上面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喇嘛说》,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制而成。

四体碑亭北侧就是雍和宫正殿。当年这里还是雍王府时,称其为银安殿。里面供奉纵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两侧为十八罗汉。

雍和宫北侧是永佑殿,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药师佛和狮吼佛。

永佑殿北侧即法轮殿,是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的结构,这里曾是雍王府的寝殿。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五间抱厦。殿中供奉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铜像。除此之外,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木雕五百罗汉山”就在宗喀巴大师铜像背面。其由紫檀木雕琢而成,上面摆放着五百尊金、银、铜、铁、锡铸造的罗汉像,遗憾的是罗汉山前被拦住,没法近距离欣赏。

法轮殿顶部的藏族传统鎏金宝塔。

法轮殿北侧是雍和宫内最高大的三层楼高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名为万福阁。通过飞阁复道从空中连接着西侧的延绥阁与东侧的永康阁。这种飞阁复道式的空中走廊是典型的唐代至辽金时代的佛教建筑风格,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万福阁内更是有一尊由整根白檀木雕琢而成的高18米、宽8米的弥勒佛站像,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二。万福阁背面有一尊观音像,有很多人求姻缘。

在万福阁东侧的昭佛楼内的旃檀佛楠木佛龛是木雕三绝的最后一绝,一定要去欣赏。而其他雍和宫典藏的重要物件都在万福阁东南侧的班禅楼内进行展览。其中有一个贲巴瓶,是乾隆皇帝用“金瓶挚签”选定藏传佛教转世灵童时使用的。

万福阁北侧是雍和宫内最后一座主要建筑,即绥成殿。这里供奉着大白伞盖佛母、白度母像、绿度母像。

绥成殿西侧的西顺山楼为两层廊式重檐建筑,与其对应的是东顺山楼,它们共同组成了雍和宫最北端的屏障,护卫着这座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在风风雨雨中历久弥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