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北镇承先桥 古代造桥工艺的典范

新浪旅游

承先桥
承先桥又名崇村桥,建于17世纪中叶,位于锡山区与江阴市交界的崇村白荡窄口处。此桥为石拱结构,桥孔成圆环形,桥墩落座在万年桩上。据说挖清淤泥后先把大木桩往河底夯结石,再用石灰糯米饭与明矾搅拌后层层浇灌,十分坚固,故称万年桩。
正桥长18米,引桥长16米,宽3.8米。桥顶平台正中镶嵌一块1.2平方米的青石,上面刻着“双龙戏珠”图案。桥南北各有二十八个石级。桥栏用青石凿成靠背式的座椅,可让游人休息、观赏风景,一举而数得。
这里水流湍急,船过桥洞,往往勿碰船头定碰梢。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又叫“哑子桥”,说是船过桥时不能讲话,否则会出事故。一次班船上有人说了话,船行至半路撞上了张塘桥,碰了个大窟窿,水往船舱里灌,险些沉没,惊吓了一船乘客,当然这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推测,其目的是要提醒大家摇船过桥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发生意外。
桥墩石缝中伸出盘根错节的薛荔(俗称鬼馒头树),葱郁一片、攀缘成屏。深秋,馒头似的薛荔悬挂桥侧,煞是好看。船过桥孔,抬头可清晰看到桥顶东西两面都刻有“承先桥”三字,其左右饰以花纹,外侧伸出两个石雕螭首,工艺精美。相传很久以前,崇村白荡原为陆地崇村所在,由于地壳下沉,一夜之间,覆为汪洋。过去当地农民罱河泥时还发现水下有瓦片、碎砖、基石、走道等建筑物遗迹,故此桥又名“崇村桥”。
船在桥孔仰望可见顶上有栩栩如生的“双龙戏珠”图案,与桥面上的“双龙戏珠”图案上下对应,真是独具匠心。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桥孔偏顶上隽有《建桥碑文》:“崇村古渡一方,尾闾行人利涉,先大人六息公曾夜卧舟中,呼元名曰,必建石桥梁。时万历巳卯三月也,迄今四十有二载,始践先言,桥名承先,志不忘也。顺治丙申仲冬日建,里人徐调元识。”碑文中的“尾闾”为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崇村白荡水面千亩,周围河浜交错,浜中有浜,素有七十二浜之说,其泄水均流经古石桥桥洞,迂回向东归入大海。
这里水网密布,陆路交通闭塞。崇村古渡方便了行人,但毕竟水流湍急,再加上风浪,小小渡船颠簸摇晃,十分危险,多次有人落水身亡。里人徐调元继承先父徐松茂(六息公)遗志,慷慨解囊,捐资建桥,造福一方,真是可敬可佩,功垂千秋。
按碑文所注,承先桥落成时间应为公元1656年,距今已有350年,可谓历史悠久。它阅尽了朝代的更迭,人间的沧桑。它不仅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造桥工艺的典范,宝贵的历史遗产。为此,政府拨款在古桥西侧另建一座钢筋水泥桥。古桥仍保持原貌,让人登临观赏,缅怀先人。(来源:锡北镇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