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秋访无锡嵩山村 如山水画般静谧的小山村

新浪旅游

关注

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中国有座嵩山,嵩山少林寺名震天下。可是,几乎大家都不知道无锡也有座嵩山。可能连许多无锡人都不知道无锡的嵩山在哪里。无锡嵩山就在无锡东乡,一个叫做厚桥的地方。附近有许多小山:最近处有白丹山,鞋山,鸿山,稍远处有胶山和吼山。(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吴钩无语)

乡间小道

一个秋日的下午,我去了无锡嵩山村采风。这是一个静谧的小山村,几无外人足迹。一路驱车进去,沿途农人都很关注的望着你,脸上带着笑意,笑意里藏着疑惑:干嘛来的?不会是来拍不卫生或者违章建筑的吧?在某个路口,果然有一位农民过来问我这个问题。当我笑着说过来玩时,他也讪笑着自嘲一番。

不远处就有人家了

进村的小道不宽,但不崎岖,有一段土石混合的路面,这在现今已经很少看到了,听着轮胎沙沙的响声,觉得有些味道。路边是田,田埂边长着浓密的灌木和芦苇。因为村子在山坡下,山水孕育了一些湖塘湿地,就成了芦苇的乐园。这个季节里,芦苇已经彻底枯萎了,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这是诗人的感叹和画者的题材,哲学家关于芦苇和人的哲思,或许也是从这个季节里得来灵感。

拐了几个小弯,就看见嵩山村了。村子掩映在树林、灌木和芦苇背后,显出那种山水画般的轮廓,村里很干净,户外路边的空地、菜圃、小花园,都用竹子做了篱笆围起来。屋前屋后,那些花树繁茂的生长着。不过,这个村子里没有文物意义上的任何老房子,大都是近几十年建造的二层楼。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村里人很少,询问之下,知道年轻人都在外面上班了。有几位农民正在晒场上忙乎,往袋子里装晒好的稻谷。他们说,该交的粮食已经交了,现在的是自家吃的了。还说,这儿的米好吃,不仅种子好,而且是山水浇灌的,生态不污染。他们脸上的笑容,竟然让我们这些城里人感到久违。抓一把稻谷闻闻,一股清香,带着太阳的气息,让人鼻子忽然发痒。

村外的田里,留着一些稻秸,七零八落的竖着,在萧萧秋风漫漫夕阳里,大概在回忆这一个生命季节的历程,那些农人是如何劳动,那些燕雀是如何欢悦,还有山风明月清泉是如何相伴——其实,庄稼也是会思想的,只不过人类听不懂罢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大雄宝殿

问农人附近可有好玩景观?农人说,嵩山南坡有嵩山禅寺,上个月刚刚开放。沿着山路再转过去,大约不到1公里,就看见一溜黄色的建筑,但门口的建筑完全是厂房的样子,进门有一个已经修缮一新的大雄宝殿,周围分明还是工地的模样,只是工人极少,前后只看见两位,一个在拉砖头,一个在拉水泥。大雄宝殿后面的半山,隐隐绰绰有工人在造房子。据现场人介绍,嵩山禅寺本是一个古刹,不过久已废弃,近年才有人倡议复建,慢慢的就有了这个工地,先期修缮并开放了这个大雄宝殿。修缮资金来自于当地企业家和信众的募捐。据称,这个大殿原来修建于清朝,年久失修长期关闭,是无锡现存早期佛教寺庙大殿的典型实例,被无锡市作为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

据史籍记载,无锡嵩山寺是个古老寺院,创立于南朝萧梁年间(公元502-557年),其得名于创始人西域嵩头陀和达摩,禅院初名“双林寺”,而寺所在小山则因嵩头陀而得名为“嵩”。明朝洪武年间,当地人杨氏舍地兴刹,古寺焕然,号称寺房五千,名景八处,香火郁盛,曾有登高诗赞曰:“寺开丹幛里,人坐碧云间,个中堪避世,何用买山钱”。

正在施工

而特别具有历史意味的,是一位叫姚广孝的明代僧人,与当时这里的方丈私交极好,曾在此地流连交往,吟风弄月。而这位姚先生,就是燕王朱棣夺取侄儿孝文帝皇位的首席幕僚,功勋卓著。据称古寺原有大钟,系嵩头陀亲制,声闻五十余里。可惜,嘉靖年间,当地邑令找来个别的铁钟,把古钟换走。清代曾有高僧修葺嵩山寺。到了近代,沧桑轮替,只余下些断垣残壁,剩了些凄凄荒草。无神论的时代,是不需要名刹古寺高僧方士的。眼下的当家高僧,据说是从苏州古刹灵岩寺过来的。

从山南转到山北,看见一个名唤“西北坡”的饭馆已经在建,而且正面对大路。忽然想到,如果这个嵩山禅寺完全恢复建成,当地再把传统文化、民间传说努力整理一番,整出点触目惊心的文化臻品来,那时,这儿必定成为一个热门旅游去处,那个静谧至今的嵩山小村,估计也必然会热闹起来了。那时,它会不会去竞选最美乡村?

无锡嵩山很小,方圆占地只有1000亩。对比河南嵩山,无锡嵩山犹如一个盆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