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灌县古城展水文化 铁像寺街品老成都

成都日报

关注
非遗文化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6月15日至23日在成都举行,精彩的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今天,本报继续向读者介绍分会场的看点,登场亮相的是都江堰分会场和高新区分会场。

亮点一

独一无二的水文化

灌县古城

千秋都江堰不仅造就了一个水旱从人的锦绣天府,还孕育了一座上善若水的灌县古城。本届非遗节上,除了精彩的国际国内非遗展演项目外,都江堰将把灌县古城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各国来宾。灌县古城位于都江堰市城市核心区,与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5A级景区——都江堰景区山水相连、景城相依。在历史文化上,灌县古城在国内外有着独一无二的水文化特质并享有盛誉。从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始,2000多年来,水文化一直滋养着这座不平凡的城市。来自海内外的嘉宾游客们,可以看到都江堰依托水利府展现水文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时,为成都水利同知署或知事署,简称水利署,俗称水利府。当时的水利官员不仅有维护和管理水利工程之责,还有办理水务案件之权。目前,这个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建成的水利府,是国内唯一复原的水利衙门,水利府内设有堰功人物的展陈和文字介绍,以体现水文化。

手绘古镇

亮点二

品味传统儒家道家文化

除了富有历史人文厚重底蕴的水文化,在都江堰分会场,全球嘉宾还可品味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据了解,灌县文庙始建于五代时期,系祭祀孔子专祠。按清代规制和布局复原的文庙,坐落在玉垒山脚马蹄形山弯中,殿宇壮丽、气度非凡,它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朝向,而是依山势而建,大体上坐西北向东南,非常罕见,在西南地区独一无二。2013年5月13日,文庙举行了庄重的开园仪式,正式对外开放,在文庙内将常态性地开展国学讲座、射道表演、成人礼仪式等国学文化活动,这里将成为成都国学文化基地,弘扬国学文化。此外,还依托城隍庙展现道家文化。城隍庙位于玉垒山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两度被毁。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陆葆德主持重建,城隍庙殿宇重深,庙貌巍峨,十分壮观,其建筑群被列为清华大学建筑教科书典范作品。如果来得凑巧,还有望观赏到传统祈福活动。

蓉城文化

亮点三

清真寺展现的伊斯兰文化

除中国传统文化外,海内外嘉宾还能体验到依托清真寺庙展现的伊斯兰文化。都江堰南街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初重建,是以礼拜堂为中心的四合院建筑,礼拜堂所悬挂匾额“世守良规”为清朝果亲王题书,该寺为回族同胞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清真寺内设有文化展览室,陈列有书籍、图册、生活用具等200余件物品。懋功清真寺位于宝瓶巷,外墙有中亚建筑风格,外观中西合璧,建筑特色浓郁,富有时代和民族风格。目前,懋功清真寺正积极引进符合文化特点的文化项目。此外,经文化挖掘保护,恢复的西街数百米明城墙,在沉寂多年后也重见天日,它见证了灌县古城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游客们还可来到百年民俗图像雕塑博物馆,这里集中展现了川西千年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文化、茶马文化、川西民俗等。

迷人古镇

亮点四

仿古巡游重现李冰父子

有意思的是,都江堰还准备了精彩的本土节目。在灌县古城宣化门城楼前,将举行隆重的仿古迎宾开城仪式。身着古装的礼仪官、武士和仕女在鼓号齐鸣后向客人致欢迎词、献美酒、送蜀锦,然后开启古城门,欢迎八方宾朋进城。该活动还包含青城太极、舞龙、舞狮、藏羌歌舞等特色表演,是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的完美融合,也是古城积淀千年独特魅力的展现。此外,在灌县古城大街上将举行仿古巡游表演活动。一声声清脆的锣声渐次响起,在两列威风凛凛的古代武士的簇拥下,行进在队伍中间的李冰缓缓向前走来,庄严中透出和蔼,并不时抱拳向路边的行人打招呼,互动合影,使人不禁联想起李冰父子当年率领百姓兴修水利的场景。都江堰本土的古城之声艺术团,将采用亲近民众的广场演出与嘉宾游客互动,节目内容以精选的老歌、舞蹈、老年时装秀为主,艺术团成员各怀所长,表演十分敬业,演出质量体现了较高水准,成立以来已演出30多场,深受游人的欢迎。

铁像寺街景

川西田园与上海里弄结合的壹街区

在欣赏完富有魅力的灌县古城后,嘉宾游客们一定不要错过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面的壹街区。它紧邻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是上海和都江堰携手打造的“5·12地震”灾后重建典范,是都江堰市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都江堰城市副中心。壹街区充分运用新城市主义和上海举办世博的思维,按照“壹街区、一家人”理念,有机融和川西田园风貌和上海里弄风情,院落围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建筑造型各异,错落有致,海派时尚。同时,还引蒲阳河水建设了690米景观河——颐河、占地66亩的人工湖——颐湖、400亩绿地公园。整个区域山、水、城、林、堰、桥、湖融为一体,近可与水相亲,远可眺青山,城市绿化率达36%以上。通过近两年努力,壹街区现已初步形成文化创意、酒吧咖啡、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功能区现行产业布局:尚阳大道——餐饮一条街,上善南路——婚庆金融街,拜水西路——酒吧咖啡休闲街;青纸厂片区——文化创意街区)。越来越多产业合作伙伴的加入,赋予整个区域时尚前沿、绚烂多姿、热情洋溢的色彩,赋予该区域美好辉煌的发展前景。

碧峰峡动物园亲子游

带孩子到碧峰峡度个别样周末吧

原价:588元

398元

抢购

亮点一

首次办会 荟萃多彩文化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世界首个以展示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文化盛会。铁像寺水街作为第四届非遗节重点推介的主题分会场,将于6月15日迎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文化部代表,以及文化、艺术、民俗等各界人士。与往届传统分会场不同,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铁像寺水街作为本届非遗节最新主题分会场,将向世界各国嘉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成果。

本届非遗节上,铁像寺水街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理念,集纳了包括皮影、漆器、民乐、民族舞蹈等展出与活态表演。在这里,你可细细地品味文化魅力,也可欣赏灿烂的民族艺术。与传统分会场不同,铁像寺水街有来自多个国家的非遗表演队巡游演出,你还可以看到陈锦摄影展、川西民俗展、皮影戏专场以及来自宝岛台湾的琴园乐团表演等。同时,铁像寺水街还将邀请四川民乐教授、梓又古琴馆馆长戴茹老师进行现场古琴曲创作,还可欣赏到中国西部优秀职业女子乐团“天姿国乐”带来的精彩演出。

亮点二

原汁原味 品成都皮影戏

据介绍,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皮影是中国戏剧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戏流派,在全国独树一帜且扬名海外。历史上的成都皮影是古代艺术的一个高峰。成都大皮影俗称成都灯影,是中国皮影戏种类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成就的民艺品种,也是我国皮影戏流派一支重要的力量。人物造型独特精美,唱腔高亢嘹亮,艺术风格既大气活泼又细腻婉转。据清代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成都皮影戏在清末较为盛行,有16个成都灯影班之多,《成都方志》记述,清末民国时代成都周边县城内还有许多皮影玩友组织,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受电影影响,一些茶馆里常演出的皮影戏也只有在寺庙祈福还愿才能看到了,传统皮影戏就这样慢慢消逝。在铁像寺水街,你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皮影展,还可欣赏原汁原味的皮影大戏。值得一提的是,铁像寺水街还将“成都最美”音乐剧《金沙》搬进水街,届时,市民可近距离欣赏一场婉转大气、荡气回肠的古蜀文化视听盛宴。

亮点三

巴蜀街景 独特的场镇文化

除了精彩的非遗展演,铁像寺水街还在打造理念上继承巴蜀文化精粹,在形态规划上还原具有成都本土特色的乡土场镇文化。这里不仅有代表成都传统地域特色的石羊、牌坊、回澜塔等构筑物,同时也再现了成都灿烂的历史文化:铁像寺水街将成都6座历史名桥构筑其中,在这里不仅可回味老成都人依水而居的生活形态,也能追随千年古都的历史之魂,踏着水边堤岸前行,品味高升桥、洗面桥、通锦桥、驷马桥、万福桥、万里桥背后的天府文化故事。游览水街时,你还能看到一座独具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魅力的“艺坊”。坊,在中国古代指城市里与“街”相对应的聚集场所,邻里之间常称街坊邻居,有书坊、乐坊、艺坊等多种形态。铁像寺水街艺坊,建筑为四川传统穿斗结构,青瓦屋面、临水成廊,再现乡土木构建筑魅力,是具备艺术展览、文化交流功能的市民文化空间。不仅如此,位于街区南广场的肖家河码头旁,还有一座在中国园林中被运用到极致的临水建筑——水榭。水榭以中式木质建筑构造,可供游人凭栏休憩、登楼眺望。同时,铁像寺水街还以四川犍为县罗城古镇戏台为原型,巧借原址保留的七株高大香樟树,形成了朱墙翠竹、古樟掩映、乡音社戏、喝茶闲摆的惬意场所。铁像寺水街戏台为全木质结构,雕栏垂花、飞檐翘角。每逢初一、十五和传统节庆,将上演民俗古戏,丝竹曲乐之声绕梁三日,呈现闲适安逸的祥和景象。悠游铁像寺水街,是一次发现之旅,可以体会传统文化与国际魅力的融合与创新,它以高雅、现代的商业理念,让文化品鉴、艺术收藏等场馆体验在这里得到高度体现,在城南这个高速发展的区域,形成标志性的精神和文化符号。

铁像寺

深度阅读

望禅铁像寺 乐水新天府

成都铁像寺水街位于天府一街,毗邻明代万历十八年间建址的铁像寺,南北流向的肖家河绵延贯穿,是具有“蜀风水韵、现代生活”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区。街区以流水为脉络,串联街巷院落、古树广场及水岸荷塘,再现天府之国传承千年的回澜塔、石敢当、石羊、古桥、水榭、戏台、牌坊,集成中西佳肴、艺术收藏、戏曲音乐、品茗诵经、民俗民风等业态,以“善、禅、和、雅、味、乐”人文意境,演绎 “上善若水,佛寺禅房,街巷合院,艺术人文,天下美食,闲适安逸”的美好生活景象。

肖家河,源起李冰父子所凿都江堰支流清水河,入旧华阳县界后,因河道流经处明朝为萧姓田地,代代流传,俗称肖家河。铁像寺水街以肖家河衍生景观为主轴,在整体布局上延续“自然生长”设计理念,形成合理收放、开合的自然空间,使用本土植栽、木材、石材等资源,创造富有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街景。构建了灵动雅致的水岸生活,溯源历代蜀人依水而居、乐水而活。铁像寺水街模拟巴蜀古镇建筑特色,借鉴传统街道空间尺度,街区与河岸形成河→街→巷→院→室的层次感,形成街巷合院街区形态,无论从规划、建筑语言还是空间内容上,均还原了成都本土特色的乡土场镇文化。街道与街道间、巷道与巷道间、内庭与外院间既融合又私密,一派邻里祥和景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