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福建奇异蟳埔女:海上花园头上插

新浪旅游

关注

蟳埔村距福建省泉州市区大约10公里,原是个小渔村,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

鲜花组成的头饰

据说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

老奶奶的头上也戴着花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他们皆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名闻遐迩。

花的世界,真好看

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是“封建头,民主肚“,而蟳埔女的装饰则反之,被称为“民主头、封建肚”。

白发上插满鲜艳的花朵

传言“海上花园头上插”,说的就是蟳埔女。蟳埔女的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支“骨髻”,插上几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四时鲜花,嫣紫姹红、争芳斗艳;它的服饰是典型的“大裙衫、阔脚裤”,其所佩首饰以“丁香”较具特色。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霜木成林

蟳埔村已有400年的历史,村里人口最多的黄姓据说是五代时期惠安一位皇后的后裔,于明朝迁至此地。

满脸笑容,更多姿了

我在蟳埔女拍摄时,热心为我介绍情况的老伯伯就是姓黄的,他说蟳埔村很好,需要宣传。

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帮头戴鲜花的女人们

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相传在宋代,有位生活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建了一个花园,园里有许多从西域引进的奇花异木。他经常将鲜花赠送给相邻的蟳埔女簪戴,于是蟳埔女就渐渐形成了发髻簪花的习俗。

好看的头饰,需要人帮着打理

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论证说,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

她们一生爱花

我想,有关风俗的来源就留给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专家去探究吧,我们图个省事,去体验欣赏就罢了。

蟳埔女头上花环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橘子花、菊花、玉兰花、玫瑰花……反正头上是常年不败的花园。

春天鲜花盛开,他们的头上更是五彩斑斓,现在他们头上的花大部分是橘子花,也有菊花。

市场上有花环出售

花环大多是微开、半开的花苞串成,插花也有用人造花的;这些花有花农专门培植,拿到市场来销售,

我在浔埔村的菜市场上就看到了许多售花的铺位,一串花环从3元到10元不等,生意很好。

这是蟳埔女较为典型的打扮

路上一位黄姓老伯热心介绍说,这些鲜花环,冬季可以戴五天,夏季时只能戴两天,就要换了。

挑选好的花,认真度不亚于买珠宝首饰

一般人头上戴个一两圈花环是常事,也有多着戴个五圈的,就得花几十块钱购买。

老人带花比较多

所以,买花是浔埔女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她们似乎从古至今不会计较,鲜花已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年轻人戴花环极少,一上午我仅看见一位姑娘。据了解,当地年轻人更喜欢时尚些的装束。

年纪越大的妇女越多人保留着戴花的习俗,白发苍苍的老人,鲜花在头,更显精神和漂亮。

走过去,芬芳一片呀~

蟳埔女爱花成痴,据说在上世纪70年代末,蟳埔女买花的钱和全村购粮的费用差不多,和买煤炭的钱相差无几。

据说现在女人们插在头上的花少多了,以前都是插满头的,可见当地妇女是多么地爱美。

一家人办喜事,七大姑八大姨,花的世界

小渔村的生活虽谈不上精致,甚至有些粗陋,但每天闻着花香,对镜贴花黄,何尝不是一种珍尚的品质?!

好不热闹

古书解释,簪花除了有审美之外,还有避邪的象征意义。“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

蟳埔妇女与各地还有显然不同的特色:这里从古至今见不到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一道枷锁——缠足,老少因劳动的需要,都有一双自然的天足。

另一种美

为了生活,蟳埔妇女天天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挑海味贩卖等与男子一样的强体力劳动。因此,蟳埔女在持家与下海搬运和讨海都可说是强人。

蟳埔女名称繁多,主要称她为“鹧鸪姨”、“蟳埔阿姨”。这因蟳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置铳台(即枪城)在鹧鸪山上,到了清康熙从祥芝移迁来的巡检司在蟳埔,又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所在地的妇女,便称为“鹧鸪姨”。

真美~

蟳埔妇女温柔谦逊,生儿育女后,不是教儿女叫自己“阿母”、“妈妈”,而是要儿女称自己为“阿姨”(本来儿女称自己母亲同辈姐妹为“姨”,现母亲自己降级却要儿女叫她为“姨”)。

早年,年轻蟳埔妇女最讨厌同龄或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称自己为“蟳埔阿姨”,以为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长期以来很多外界不明底蕴的人,普遍认为“阿姨”是尊称,因此,蟳埔妇女不得不改变过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称她“阿姨”时一笑了之,现在却习以为常而成为“尊称”了。

戴着满头鲜花,再认真挑花

在蟳埔村的外围,三四层的小洋楼林立,沿街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从别墅群夹缝中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一些石头抑或木石砖结构的、独具特色的民居:

新建的蚵壳厝

蚵壳厝是蟳埔村独特而亮丽的一道风景,也是一段深远的历史。蚵壳厝又称蚝壳厝,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蚵壳厝就是以蚵壳为建筑材料的房屋。

据专家考证,这些“蚵壳厝”用的蚵壳“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大概有15公分长,分为上盖和下臼。上盖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当时,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船员们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

“蚵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防水、冬暖夏凉,经济实用,受到蟳埔及周边百姓的喜爱。村里黄老伯介绍说,用蚵壳盖的房子,墙有四十公分厚,下雨的时候,雨水不会泼进屋里,而且冬暖夏凉。

历经百年,破败的蚵壳厝历经百年,破败的蚵壳厝

现在村里的蚵壳厝许多处都破旧了,一直没有修理,很可惜,有的蠔壳厝历经百年,却一直无钱翻修。我在村里转悠,现在看到许多新的蚵壳厝,蚵壳盖仅是装饰作用。墙体的四周依然是闽南地区的红砖,中间镶嵌着这白色的蚵壳,下配灰色花岗石墙基,鲜艳夺目。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霜木成林

相关阅读:

夏日午后风情游 榕城福州全攻略(组图)

中国最美的滩涂 福建霞浦摄影攻略

福建奇达渔村:那份醉人的湛蓝(组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