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戏:始于南宋的戏种(图)

新浪旅游
竹马戏:戏曲剧种。
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跑竹马”表演发展而来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闽南漳浦、华安等县,流行于长泰、南靖、龙海、漳州、厦门、同安、金门等县(市)以及台湾省。过去,竹马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开场节目总要表演《打四美》(或称《跑四喜》),即由四位小姑娘分别扮演“春、夏、秋、冬”四季角色,演员化妆简朴,胸前臀后扎着纸糊的马头、马尾,手拿竹竿子,边舞边唱“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等四季曲。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剧种名称,群众称它为竹马戏或子弟戏,戏班名则有竹子弟、玉兰子弟、老马、新马等。
流行于福建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伎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东唱腔和表演程式而逐渐形成,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初称“子弟班”,后因开场第一个节目叫《跑四喜》,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遂改称“竹马戏”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