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解析阿细跳月的历史变迁

新浪旅游

关注

释义——何为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集体舞蹈,它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亘古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燃烧、传承。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再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阿细跳月所承载的内涵,已经远非一个舞蹈那样简单。从一个舞蹈演变为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阿细跳月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的奋进史、发展史。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弥勒市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自古能歌善舞,“阿细跳月”就是他们最喜爱也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意,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跳月”来历传说颇多,但都与火相关:一说源于劳动,在古代刀耕火种时,烧过的灌木桩容易刺伤脚掌,撬窝播种时常跳起跳落,演化而成舞蹈;一说阿细山寨因“天火”成灾,阿细儿女阿者与阿娥率民众奋勇扑火,因大地被烧烫,便双脚轮换弹跳,而形成今天“跳月”的基本动作。 

“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其音乐欢快热烈,粗犷奔放;舞蹈步法似踏火弹跳,先用一只脚跳3下成3拍,双脚落地成4拍,再换另一只脚起跳,如此不断反复。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弹跳不止。 

起源——源自生产劳动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特点——欢快活泼热情奔放 

阿细跳月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5拍为1乐句,前3拍为主旋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3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影响——美名扬四海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80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地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现状——盛大的民族节日 

如今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潇洒,喜而不露,翩翩起舞;女子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时先调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随即男青年率先背着大三弦边弹边舞,女青年随之而成队入伙,击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队形随着音乐旋律而前后左右移动变化。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细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阿细跳月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舞蹈,有时成了众多民族聚会、欢乐的节日。2008年6月,“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弥勒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为进一步弘扬以阿细跳月舞蹈为代表的阿细文化,弥勒县于2009年8月7日至9日举办首届阿细跳月节,并规定以后每年8月7日至9日为阿细跳月节。之后,弥勒县每年都要举办阿细跳月节,一方面传承保护阿细民族文化,弘扬阿细跳月舞蹈,一方面促进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今年8月7日至9日,弥勒市将举办第六届阿细跳月民族节。与往年不同,阿细跳月节被红河州委、州政府作为1046春天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打造,已经上升为红河州4大民族节庆活动之一,阿细跳月节改为阿细跳月民族节。据悉,第六届阿细跳月民族节以“展示文旅魅力、彰显福地灵韵、促进文旅融合、实现跨越发展”为主题,与往届相比从内容上到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新,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有万人跳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弥勒味道”传统美食节、弥勒民俗风情书法美术摄影展等。 

阿细跳月节(现为阿细跳月民族节)已经成为弥勒地区乃至全州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来源:中国红河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