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美食:注重食材 四方不同味
外公是老福建了,不仅是老福建,还是老海边。母亲小时候,家里的老屋后窗外便是海。一不小心螃蟹都能跑进屋子里来。做了一辈子海鲜生意的外公有一门手艺。譬如螃蟹,他只需看一眼,便知道螃蟹的产地、肥瘦、出水时间以及是否为野生货。市场里的海鲜贩子都怕他,因为他一到,好东西都被挑走了。外公的手艺直接决定了我们家菜品的质量,后来外公过世,我就再也没能尝到那样的美味。母亲没能继承外公的手艺,纵然想多花银子将就买到符合新鲜、本地、野生、当季、饱满标准的海鲜,然而其中的情趣已然尽失了。
食材第一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北临浙江,南靠广东,又与台湾隔海相望。在这个粤菜、浙菜馆子开遍大江南北,台湾卤肉饭随处可见的年代,闽菜的名声和影响力似乎要逊色许多。笔者来京已有七八年,找寻家乡滋味的工作从未间断,除了能在马连道、木樨园等有福建商人出没的地方找到一两间还算正宗的沙县小吃外,一无所获。离开福建地界,找寻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地道的福建馆子何以这么难呢?我想,也许是因为闽菜的成败太依赖食材的产地和质量了吧。
闽菜恐怕是八大菜系中烹饪工序最少的了。烹饪一些海鲜类菜肴时,甚至只需要把原材料清洗干净,放入清水里煮熟,捞出来装盘即可。烹饪时是不放任何作料的,最多放一点盐,吃的时候如果觉得淡了,可以蘸一点酱油。对于口味清淡的大部分福建人来说,海鲜本身自带的鲜味和海水味是最美的了,实在无需太多作料来画蛇添足,更经不起花椒、大料等来势凶猛的调味料的冲击。对食材之原滋原味的追求造就了闽菜简洁的烹饪方法,简洁的烹饪方法又要求食材具有绝对的质量和好滋味。
以海鲜为例,要知道,并不是所有海鲜都有福建人心目中的鲜味和海水味的。在福建,吃海鲜有“本地货”这么一个概念。小时候,随母亲上街买螃蟹,母亲总会询问是否为“本地蟹”,买牡蛎时,又会询问是否为“本地牡蛎”,如果不小心买回了外地螃蟹或者牡蛎,只消下锅一煮,母亲就能够凭借弥散开的气味判断出来。海鲜“本地货”的概念有时候会精确到非常小的范围内,就如同上海人吃大闸蟹讲究要阳澄湖的湖蟹一样,以我母亲以及大多数闽东人的标准,蚶只有二都镇的好,大黄鱼必须是在官井洋捕捞上来的才行,罗非鱼则是在东湖塘淡咸水交汇处生长出来的才合格。
究竟为什么福建本地的海鲜格外鲜美呢?其实这与福建近海的地貌和水质有关系。福建沿海海岸线蜿蜒曲折,岛屿众多,在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北方海滨圣地,你站在岸上向海中望去,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灰蓝色的大海,可以感受水天交接处那种迷茫的大气象。而在福建,你看到的却是层层叠叠的水中小岛。我家离海只有20分钟车程,但在我18岁之前从未体会过大海大洋一望无际的感觉。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海水是偏绿色的,海的四周都有小岛,乘船在海上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岛屿间穿梭。根据渔民们说,行快船也需至少三个小时才能够到达外海呢,在那里才有水天一色的景象。蜿蜒的海岸线、密布的海岛,这些能够减缓洋流和潮汐的速度,使得洋流和潮汐带来的营养物质在福建沿海经年累月地沉积下来,从而使这里的贝类、虾蟹和各种各样的鱼类格外鲜美。有经验的福建渔人判断一个地方的海产好不好,只需要看一看海水的颜色,尝一口海水的味道便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如果海水清浅,颜色发灰发蓝,味道咸而寡,那么此地是很难出产符合福建人标准的鲜美海产的。如果海水色深,蓝中透绿,绿中有黄,舔一口海水,味道苦涩,除了咸味外还有许多说不出的复合味道,舌头有发麻的感觉,好像海水能蜇人一般,那么这里必有丰富而鲜美的海味了。
福建人对海鲜的讲究除了考虑产地因素外,新鲜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渔民一般是半夜出海的,一早四五点钟时,已经满载而归了。这时的码头上最是热闹,贝类、虾蟹和各种各样的鱼类活蹦乱跳,非常诱人。如果能起早赶到码头上去,抢在鱼贩子之前从渔民手中直接购买这些海货,那真是又便宜又新鲜。一般人买海鲜以为只要是活的就很新鲜,其实在地道的福建海边人眼里,活与新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譬如螃蟹,如果保鲜得当,出水也可以活十余天,然而螃蟹多放一天就瘦一分,放个两三天滋味就减半了,而出水太久的螃蟹即使活着,其内部却已经在发生变质反应。有时候明明是活螃蟹,下锅一煮,却散发出腐败的味道。再如对虾,虾出水两个小时内下锅煮,煮熟后虾是成90°弯曲的,这样的虾吃起来有一种甜味。如果弯曲过头,虾尾并到虾身上了,那种奇特的虾甜味就消失不见了,这样的虾在福建老餮眼中属实算不上新鲜的。
记得小时候,外公常常一大早送来海产,外公送的虾是甜的,我一顿可以吃掉一斤;螃蟹是饱满的,不论是梭子蟹、青蟹还是石鲟,母的个个有红膏,公的蟹钳的尖角里都是肉;还有鱼,海鲈、多宝、比目、石斑,每只都是活跃的,一煮眼睛就掉出来,并且都能熬出浓浓的白汤。最有意思的是章鱼,它的触角非常有力,那吸盘的吸力之大完全超出想象。按照福建的习惯,烹煮前先要将章鱼在盆子里不停地摔打,待到章鱼已经基本晕厥时,整只放入炖罐中,不加水,只加入高度酒,黄酒或者白酒都可,完全没过章鱼。文火半个小时以后,那章鱼肉的Q弹简直无与伦比,鲜美异常。
食材——对于闽菜来说——绝对是第一位的,食材的好坏在福建的标准相当复杂,非在闽地难以实现。所以说,闽菜还是要在福建尝,离开了这片土地,很多条件不复存在,品尝的滋味和趣味也都流失无多了。
两样名吃
在福建,有两样名吃不得不提。虽然不是什么登堂入室的大菜,然而对于习惯了这两样美味的福建人来说,许久不吃,绝对是个念想。许多闽侨回闽后的头一件事,便是寻来这两样东西解解馋。
这两样名吃中的头一样,便是海蛎煎。海蛎煎貌似在闽南更流行些,闽南话中的“蚵仔煎”便指的是它。海蛎煎的起源还有一番典故,传说十七世纪时荷兰占领台湾,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台,军民团结一心,势如破竹,收复了台湾。荷兰人一怒之下,将岛上的米粮或藏匿或销毁,渡海而来的郑军一时断了军粮。当时郑成功军中大部分的士兵都来自福建,士兵们发现台湾的物产与福建非常类似。福建沿海礁石上遍布的海蛎子在台湾也非常常见,还有福建沿海地区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地瓜在台湾也有种植,于是士兵们将地瓜磨成粉末,与海蛎子和成糊状在锅中煎成饼来吃。郑成功尝过后大呼美味,在军中推而广之,解决了军粮危机。没想到一时的权宜之计却流芳后世,从此在福建、台湾两地,海蛎煎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吃。
福建各地的菜市场上必然有那么三五家卖海蛎的,摊位后面堆着成山的海蛎,全副武装的摊主坐在海蛎山前,用螺丝刀熟练地把海蛎子从海蛎壳里挨个翻搅出来,撇进一个白瓷碗里。重点是,千万不能失掉海蛎壳里的那些汁水。福建人喜欢买这种现开的海蛎,目的就是要那连带的汁水,看到海蛎壳里的内容一点不落地装进了白瓷碗中,这才放心。
虽然同出一脉,但福建的海蛎煎和台湾的蚵仔煎在制作方法上也有不小的差别。在制作蚵仔煎时,台湾人喜欢打入鸡蛋,卖相也黄澄澄的。而正宗的福建海蛎煎的成分只有四样:海蛎子、地瓜粉、盐和小葱。若海蛎子本身的原汁就丰沛,调糊时都不用加水。成功的海蛎煎,端上来,是浅灰色半透明的,表面油煎的金黄色是淡淡的一抹,能清晰地看到颗颗海蛎子和葱花混杂着,咬一口,入口时有些弹,而里面是饱饱的鲜香和汁水。
另一样名吃,以闽东地区的为最佳,便是鱼丸。用鱼肉打成泥汆丸子的做法在许多菜系里都有,然而福建的鱼丸别有风味,其中又以福州鱼丸最为著名。正宗的福州鱼丸,肉格外白,如雪一般;个大而圆,最大的有台球那么大,最小的直径也有三四厘米;质地细腻而轻,飘于碗中,吃起来弹而柔,感觉不到一点筋膜疙瘩。最重要的一点,福州鱼丸一定是带馅的,馅料由猪瘦肉精制而成,包馅时加入了高汤冻和猪油。煮熟以后一口咬下去,热腾腾的肉汤和肉末“吱”地滋进嘴里,顺滑可口。传说,鱼丸的发明与秦始皇有关,是因为秦始皇喜欢吃鱼但又不想被鱼刺扎到,于是为了保住脑袋,厨子们想出了将鱼肉制成丸子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几千年后的今天,喜食鱼并且食出门道和境界的福建人用“变鱼成丸”的办法将
鱼肉的柔润度大大提升,使得害怕鱼腥味或者不喜食鱼者都对之爱好不已,其巧思和智慧绝不亚于当年的那些秦国御厨。
种种不同品类、不同颜色的鱼肉是如何变成洁白如雪的丸子,这其中的奥秘各家有各家的不同,然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恐怕是蛋清和长时间不停地搅打。鱼丸好吃却不好做,在鱼蓉中加入各种配料以及蛋清后,要不停歇地搅打数小时,直到鱼蓉发到原来体积的数倍,变得松、绵且透着晶莹,如极细腻的肥皂泡团一般。这时候用手握住发好的鱼蓉,从拇指与食指之间挤出一丸,点到冷水中,如果丸子能浮于水上,便是成功的;如若沉了,则说明搅打得不够,鱼蓉还未发到位呢。如此费力,只为成就最终“是鱼更胜鱼”的美味。所以,当你花几元钱来一碗鱼丸时,不妨让其在口中多停留一会,细嚼慢咽,用心感受入口弹嚼之绵的鱼膏和包裹在里面的鲜香四溢的馅料,切勿囫囵吞“丸”辜负了制丸人的辛苦用心。
到福州游玩是千万不能错过正宗福州鱼丸的美味的,福州老城东街口一带的“永和鱼丸”以及“大福星鱼丸”都是历久弥新的老字号了。店面虽然小而简陋,看上去与普通小吃店一般无二,然而生意却十分火爆。店主全家上阵,手脚麻利、配合默契也供应不及,常有福建其他地区如三明、莆田、厦门等地的主妇,到此一买就是十多斤带回家里送给亲戚朋友。福州人逛街累了,做工辛苦了,都喜欢叫一碗鱼丸做点心,所以从开门到打烊,店里永远人气
满满。在这样的店子里,坐下叫一碗鱼丸,或两、或五、或七,看着清澈见底的汤里飘着雪白的丸子、小葱和零星的一两点油花,听着周围难懂的福州话,这是体察福建民情和风俗的最佳选择,在这里能品到的是闽东真正的草根和乡土。另外,同属闽东的宁德市的鱼丸也很不错,风味和做法都与福州鱼丸一致。宁德蕉城人民医院隔壁以及八一五中路中段的两家鱼丸店最是有名,虽然连店名都没有,但都至少经营了三十余年,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在。
四方不同味
福建人是爱海味的,格外讲究食材的产地、时节和新鲜度。烹饪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喜欢咸鲜口感,善做汤菜,鱼丸、海蛎煎等等名吃是福建人共同的爱好。然而,这就是福建美食的全象吗?其实不然。
福建的各式菜品和口味就如同福建土地上的方言一样——十里一变。在一个大系下,展现出许许多多的变化、特例和细节。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口味各有侧重,每一座城市又会有分别,而即便同属一市,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一些差异。譬如,地处闽东的宁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宁德管辖下的洋中镇却无辣不欢,而他们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别,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生姜。洋中的米粉非常有名,然而外地人往往却步,因为端上来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并且米粉店里的姜是敞开供应的。本地人往往还会觉得不够味,再抓两把姜丝是自然的事情。
总体说来,闽东菜可以说是福建菜的主流,其中又以福州菜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闽北地区的口味亦与之趋近。福州菜讲究咸鲜味,辣和麻等刺激的味道是绝少用的。偶尔调汤时,加入一丝丝辣味,必然会辅以酸甜口予以中和。咸鲜口是最能够忠实呈现食物的原来滋味的,福州菜中的头牌——佛跳墙,原料有十八种之多,需要分别煎、炒、烹、炸后,码放在小酒坛子里,加入高汤和绍兴酒,用荷叶扎住坛口,用火慢煨五六个小时。待开坛时,那弥散开来的浓郁香气,真可谓“坛起飘香满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这样一道制作工序繁复的佛跳墙,调味料却不过咸盐而已,是那五六个小时的文火和醇香的绍兴酒,让十八种原料的滋味都融合了起来,融化在汤汁里。佛跳墙代表的是福建菜的正统路子,然而福州菜中也有一些似与清淡的咸鲜口感不搭调的口味,这便是红糟。红糟其实就是酿青红酒时剩余的渣滓,颜色是极艳的胭脂色,闻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发酵的荤味,吃完后会觉得血气上涌,外地人恐怕一时吃不惯,然而福州人却是极爱的。福州的百年老店“聚春园”,看家菜中便有糟鸡、炸糟鳗、淡糟海螺等等。过年时,福州人家的年夜饭里是一定少不了一道糟鱼的。另外,若是家中有坐月子的女子,一定要吃几回红糟羊,此菜性温、活血,最是滋补。
闽南菜的范围涵盖漳州、泉州、莆田、厦门四地,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美食都有渊源,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南洋成分。譬如沙茶,闽南人口味追求鲜醇、清淡,并不食辣,然而甜辣的沙茶也被接纳,并且成为了闽南菜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性调料,算是个特例。在印尼,沙茶(sate)指的是一种涂抹了鲜甜香辣酱汁的“烤肉串”,闽侨后来将这种烤肉酱汁带回福建,并把其应用到其他菜品的烹饪中,沙茶也渐渐成了这种新式酱汁的名称,而与烤肉无关了。沙茶口感特殊,充满了舶来气质,有一种复合的味道。首先是香,香中有淡淡的、糯口的甜味。吃到嘴里,辣的成分给予口腔适度的刺激,在辣味的激发下,口腔中的味蕾被调动起来。这时候,花生、椰子肉还有舶来的丁香、亚三、马拉煎等数十味与众不同的调料都发挥了作用,营造出丰富的口感。印尼的闽侨多为厦门人,所以沙茶在厦门应用得最广,几乎所有食材都可以用沙茶来烹饪,其中著名的有沙茶面、沙茶鸡丁等等。
闽西人口味略重,有人说是因为闽西地处内陆又临大山的缘故。然而我想这恐怕与古时由中原迁居于此的客家人的文化有关。客家文化与福建本土的闽越文化有所不同,在遥远的唐末宋初时,客家人为避战乱由中原迁居至闽、赣、粤交界处,福建境内以闽西的龙岩、三明客家人最多。客家人来闽后在饮食中延续了他们偏咸的中原传统,客家菜中最有意思、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被客家人视为财富和团圆象征的“大盘菜”。盛菜的器皿一般为木盆和陶盆,许多人家干脆用搪瓷的脸盆,各式食材被小心地一层层地绕着圈叠进大盘之中,豆腐、排骨、五花肉、鸡蛋、虾、蟹、鱼、蚝还有菌类和蔬菜,要领是一定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这便是富足的象征。吃的时候八人围桌坐定,桌上再无其他,所有的美味都在这个盆子里。吃的时候要遵循严格的规矩,不能翻搅挑拣,必须按顺序一圈圈、一层层地吃下去。客家人在闽聚族而居,外来者的身份造就了客家人极有凝聚力的文化品格。众所周知的土楼,其层层的包围、集聚结构便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大盘菜的形式和结构与土楼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其中体现出的不仅是地道的闽西口味,更有闽西深厚的宗族文化。
福建美食,称得上菜的、称不上菜的,在一个大系下,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族群各有所爱,正所谓“四方不同味”。